高考语文名校一模作文预测题审题立意及范文汇编15:社会热点
高考名校一模作文汇编15(主题:社会热点)审题立意范文写作借鉴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因老板回家结婚,1月10日至2月14号闭店。”今年春节,杭州一家店铺门面上粘贴的通知在网络上走红,一度冲上了热搜。这张通知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陌生人的祝福:“早生贵子”“恭喜恭喜”“新婚快乐,白头偕老”“恭喜老板,百年好合”……这张写满祝福的通知引发人们热议,人们纷纷表示,小小的善举令人感动,杭州这座城市太暖心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一、材料解读
本则材料讲述了杭州一家店铺因老板回家结婚而闭店,并在店门上贴出通知,通知上写满了陌生人的祝福,这一事件在网络上走红并引发人们热议的现象。材料中包含了几个关键信息点:一是老板因私事闭店,二是陌生人给予的祝福,三是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的关注和热议。
二、立意分析
社会温情与人际和谐:材料中的陌生人纷纷送上祝福,展现了社会温情和人际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从这个角度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社会的温暖氛围以及这种氛围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网络时代的传播力量:这一事件能够在网络上走红,说明了网络传播的力量。可以从网络如何加速信息传播、放大社会现象、推动社会舆论等角度进行论述。
个体行为与社会影响:老板因私事闭店是个体行为,但这一行为却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讨论个体行为如何受到社会评价、如何影响社会风尚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老板回家结婚体现了传统习俗,而陌生人的祝福和网络上的热议则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特点。可以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习俗的传承与创新等角度进行思考。
【参考立意】
1.小善举,暖人心。
2.小善举,大文明。
3.勿以善小而不为。
【考场佳作】
小善举,大文明
法国文豪雨果曾言:“善是精神世界的阳光。”善良,这一源自内心的美好情感,不仅是人性最本真的展现,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杭州那家店铺的祝福通知,便是这善良之光的缩影,它温暖了人心,也照亮了社会文明的角落。
小善举,虽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如同涓涓细流,虽不起眼,但汇聚起来,便能形成澎湃的大海。这善举的背后,是一颗颗仁爱之心。古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至理名言,今有“最美妈妈”吴菊萍和“拾荒老人”韦思浩的善行义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仁爱之心的真谛,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小善举,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郭明义,这位“当代雷锋”,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好事,他的每一个小善举,都彰显了他高尚的道德品质。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小善举,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小善举,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当我们伸出援手,帮助他人时,我们也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徐虎用“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精神诠释了社会责任;丛飞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帮助了无数贫困地区的孩子;刘玲P,用知识的力量改变着孩子们的命运,为那些寂静的世界带去了声音与色彩;孟二梅,安顿落难者,照顾乡亲们,用一句温暖的话语驱散人们心中的冷雨。他们的善举,虽然看似微小,但却在无声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善举的力量,正是在于它的积累与汇聚。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一颗颗仁爱之心,去传递温暖和力量;用一个个小善举,去铸就社会的大文明。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善举。它们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同涓涓细流,可以汇聚成海。让我们共同携手,用小善举点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大文明成为我们生活的底色。
最后,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小善举的践行者,让善良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让文明成为我们社会的风尚。如此,我们的世界将因这些小善举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温暖。
【写作借鉴】
1.开篇引用与主题契合的名言:
本文开篇引用法国文豪雨果的名言,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又紧扣文章主题“善良”,使得文章开篇便引人入胜。
2.结合实例论证观点:
作者在阐述小善举的重要性时,不仅进行理论上的论述,还结合“最美妈妈”吴菊萍、“拾荒老人”韦思浩等具体实例,使得观点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表达效果:
在列举徐虎、丛飞、刘玲P、孟二梅等人物的善举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式,使得文章语言更加流畅,节奏感强,进一步突出了小善举在社会责任中的重要作用。
4.恰当引用古文名句:
文章在论述个人道德修养时,引用了古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名句,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5.结尾升华主题:
文章结尾部分,作者通过呼吁人们成为小善举的践行者,让善良成为生活的常态,让文明成为社会的风尚,进一步升华了文章主题,使得整篇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6.整体结构清晰:
整篇文章从开篇引入,到中间论述,再到结尾升华,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得读者能够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