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九月份名校联考作文题审题立意及范文汇编

share

2025届高三九月份名校联考作文汇编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诗文在不少同学的写作中越来越成为装饰品了:举例论证必是三个“君不见”导入,联系现实言必称“揆诸当下”,结尾呼吁必引“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种现象不仅在写作中出现,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那么,在当下,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古诗文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本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当下写作与评价的痛点表现――考场作文千人一面,装饰化、趋同化、套版化;命题试图堵塞这些套作通道,考察学生在现场如何临场变通、弱化模板,探出新路径。二是教考衔接的内容,材料设问的信息与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第一题显性关联,题目综合起来也与《反对党八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等篇目隐性关联,以期引导考生用足教材、用活教材。
    写作时同学们固然要围绕古诗文的价值来谈,但不宜孤立地泛论古诗文的重要性,以为碰到旧题、原题而直接套作关于“古诗文”的单概念话题作文,而应该从题出发,因题制宜,对题中其他相关信息有所呼应,比如反思将古诗文做装饰品的片面做法、关联“现代生活”、体现自己的“联想和思考”等等。
    【审题指导】
    材料从学生的学习真实现状出发,首先描述了学生在写作中引用古诗文的现象,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了古诗文在作文中的多种应用方式,并说明“古诗文成为装饰品,甚至在现实中也存在这种华而不实的作风”这一客观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文”。在这一则材料中,有对考场“文风不正”的批判,对语文教学的担忧,但最重要的,则是启发我们思考,古诗文的魅力何在;学习古诗文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人,我们应如何对待古诗文。
    其实,材料所述的这一现象本无可厚非。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在作文水平较好的情况下,适当引用古诗文确实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甚至可能提升文采分数。但问题就在于很多同学引用古诗文,但只是浮于表面,并未深入了解、真正懂得古诗文的内涵,从而出现误用、滥用等现象,反而因文害意。
    由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学习古诗文的本质意义在于领悟经典,从而真正爱上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并非仅仅为了分数,一味地将古诗文作为外在装饰、得分工具。当学生们真心热爱国风,自然会主动关注古诗文,从浅显的“背诵金句”逐步迈向深刻地“领悟经典”。此外,脱离教育考试的层面来说,现代社会中的人常常忙于拼命奔波,却忘记了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忘记了等一等灵魂的脚步。而古诗文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不仅让我们浸润在语言之美中,而且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和美的熏陶,为我们的灵魂注入源头活水。同时,古诗文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更是我泱泱两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在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激荡。沉浸在古诗文的“黄金屋”中,让我们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之颜如玉般光亮润泽。
    由此,我们也自能知道青年学生应该如何去学习、运用古诗文:平时应多阅读古诗文,特别是经典篇目和名句,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尝试从不同角度解读古诗文,将其与现代生活、社会现象或科技发展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这样既能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体现作者的创新思维和独特见解。
    写作时,可以先引出问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古诗文?主体可以先针对材料批判“古诗文在写作中的滥用现象”,由此引出读古诗文的真正意义和内涵,说明古诗文中体现的母语表达的魅力;接下来谈在高速发展、节奏变快的当下,古诗文又有何现实意义(比如古诗文能够给忙碌的今人以片刻的精神休憩;古诗文能够让我们的审美更丰富敏感、心灵更饱满丰盈;古诗文能够打通时空、地域的界限,让人心意相通;古诗文可以让中国文化得以传承等等)。最后谈现实生活仍然离不开古诗文,我们必须读好古诗文、真正理解古诗文,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参考立意】
    1.汲取古诗文营养,增强文化自信。
    2.适度为美,古文今用。
    3.腹有诗书气自华。
    4.品读古诗文,丰富精神世界。
    【优秀范文】
    挟“诗书”以遨游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古诗文似乎成了一些同学作文中的“标准配件”,用以装点门面,却鲜少触及其灵魂深处。从“君不见”的千篇一律开场,到“揆诸当下”的生硬联系,再到“追风赶月莫停留”的泛滥结语,古诗文被简化成了一种形式化的表达,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被悄然忽视。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深思:在当下,我们究竟为何要读古诗文?
    从“雨雪霏霏”开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自然喟叹、“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人生豁达、“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绵绵情思……我们吟诵着一篇篇传世佳作,也在诗词中尽览文化的魅力。我们学习的一篇篇古诗文,并不枯燥乏味,反倒在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心灵补给,让我们如沐春风。在古诗文的海洋里畅游,我们的灵魂不断涤荡升华,我们愈加不畏风雨、无惧挑战。
    古诗文的熏陶已让我成长不少。登上岳阳楼,我体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泛舟赤壁,我纵享“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超然;登临滕王阁,我也不再对眼前的美景无语凝噎,而是自然地感叹“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然,看到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今天,我也能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来表达期望。
    在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激荡。唯有沉浸在古诗文的“黄金屋”中,才能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之颜如玉般光亮润泽。沈从文先生说:“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也必将被历史忘记。”试想,若我们任由古诗文残留在历史的尘埃里,任由她冷落在岁月的风霜中,若连中华儿女都不再愿意亲近古诗文,不再愿意深情地抚摸她字里行间的文化脉络,不再愿意虔诚地延续她优秀的民族基因,谁能坚信“佛狸祠下”的悲剧不会再重演,谁能相信“戍卒叫,函谷举”的场景不会再出现?谁又能肯定“后人复哀后人”的时代不会重来?
    古诗文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也是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写照,更是我泱泱华夏两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见证。多多品读古诗文,可以丰富我们的学习、滋养我们的心灵、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古诗文的熏陶下,青年人就是印有中华思想文脉的新青年,民族就是长盛不衰、永葆生机的伟大民族。
    所以,读古诗文并非仅仅为了在写作中增添几分文采,更是为了汲取文化的养分,滋养心灵。而优秀古诗文中的思想历久弥新,让我们挟“诗书”以遨游,在古诗文广阔的天地间尽情汲取营养吧!

[1]    


Q:这个文档属于什么类型?
A:这个文档属于考试作文汇编类型,可归类为学习资料。
Q:这次名校联考作文的主题有哪些?
A:暂不清楚,需根据文档中的具体作文内容确定。
Q:作文的字数要求是多少?
A:文档中未提及,无法确定。
Q:有没有范文可以参考?
A:文档中未明确是否有范文,所以不确定。
Q:这些作文的体裁有限制吗?
A:不清楚,需查看文档中的作文要求。
Q:如何在联考作文中取得高分?
A:要根据具体的作文题目和要求,做到立意准确、结构清晰、语言流畅等。
Q:可以在作文中使用网络热词吗?
A:这取决于作文的主题和要求,一般来说要谨慎使用,避免不恰当或不规范的表达。
Q:如何提高作文的文采?
A:可以多运用修辞手法、引用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语句等。
Q:作文的评分标准是什么?
A:通常包括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但具体标准需参考联考的评分细则。
Q:如果跑题了会扣多少分?
A:扣分情况因联考的具体要求而异,一般会扣较多分数。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