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思辨类模拟试题、素材运用、事例论证及范文展示:耳闻目见
高考语文作文之思辨类试题链接+高分题目+素材运用+事例论证+范文展示
考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事不自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而今天的我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查找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无法“目见耳闻”的。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只有一句话,通过《石钟山记》中苏轼强调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要亲自目见耳闻才能确定事物的有无的观点与当下社会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查找信息,这些信息很多并非自己亲自目见耳闻的现象进行对比,引发考生对获取信息方式以及如何判断信息真实性的思考。可以看出,本题写作关键词是“耳闻目见”。
“耳闻目见”,意思是亲自听到和看到的。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耳闻目见”是获取信息,探知真相的正确方法。眼见为虚,耳听为实,是古往今来传承下的生活经验。诚然,提倡不道听途说,成为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是合理的。我们的确需要自己洞察事物的真相,从而避免三人成虎的发生,且眼见为实这一观念的产生,实际上也是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我们不再只是满足于从他人口中了解世界,而是会自发探索、实践。
在苏轼所处的时代,他强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求知态度。苏轼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探究,警示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不能仅凭主观猜测。亲自去观察、去聆听是获取真实可靠知识的重要途径。这种观念的背后,是古人对知识真实性的敬畏和对实践的重视。只有通过自身的感官去接触事物,才能真正触摸到事物的本质,避免陷入无端的臆想和错误的判断。
而在现代社会,网络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们习惯在网络上查找各种资料,这些信息来源广泛,包括各种新闻网站、社交媒体、学术数据库等。然而,网络信息大多无法让我们“目见耳闻”。一方面,网络信息数量庞大,其便捷性使我们能够快速了解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但另一方面,这也带来了隐患。很多信息未经严格核实,存在虚假、夸大、片面的情况。
我们不能像古人那样直接用自己的感官去验证网络上的所有信息,这就容易导致我们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如果不加甄别地接受这些信息,就如同苏轼所批判的“臆断”,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认知行为。这也提醒我们在享受网络信息便捷性的同时,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不能盲目地依赖网络所提供的内容,应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去验证信息的真实性,传承苏轼所提倡的那种严谨、注重实践的认知精神。
综上,考生可以指出在信息时代,我们既要善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又不能盲目轻信,要保持理性判断和亲身实践的精神。也可以指出网络信息丰富但真假难辨,应传承古人求真务实的态度,对网络信息进行甄别。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指出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网络获得信息的现象,并提及苏轼强调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要亲自目见耳闻才能确定事物的有无的观点。接着,分析网络信息的优势和弊端,如信息量大但虚假信息多。然后结合具体素材,比如一些古人通过实践探索获得真知的例子、网络谣言的危害、科学研究中实践的重要性等进行论证,指出求真务实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和坚持实践精神,并强调在新时代我们要平衡好利用网络与亲身实践的关系,以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真理。
参考立意:
1.保持理性,慎思明辨。
2*时代更应求真务实。
3.甄别信息,明辨真假。
4.善用网络,求真务实。
5.莫让网络遮慧眼,实践探索求真知。
素材集锦
理性思辨、批判精神
1.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柴静
2.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索尔仁尼琴
3.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4.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俄国哲学家赫尔岑
5.偏执把真理抓在手里,把它活活掐死。――泰戈尔
6.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鲁迅
7.从众之恶与直接施暴同样可怕。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8.群体不善推理,却又急于行动。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乌合之众》
9.一切都在加速下滑,只有谎言蓬勃如春。
10.万物分崩离析,中心不再把持,只有混乱四散于世界。――叶芝
11.警惕被环境驯化,不要让别人给你的大脑和行为套上镣铐。
12.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叔本华
13.人们总是对个体的错误,耿耿于怀;而对群体性的错误,避而不见。
14.只有两件事可能是没有极限的:宇宙,以及人类的愚蠢。不过前者我还不太敢确定。――爱因斯坦
15.子弹也无法击落真理的声音。
1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1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8.理性是罗盘,欲望是暴风雨。――波普
19.你们的理性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纪伯伦
20.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管子・内业》
21.考察一个人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印度]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