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上海市普陀区思辨类作文模拟题及满分范文欣赏

share

2025高考作文丨上海市普陀区思辨类作文模拟题+满分范文欣赏


    普陀区作文题
    生活中,我们不断产生记忆,不断运用记忆,甚至不断有意无意地改造记忆。那么,记忆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满分范文一
    记忆之花满华枝
    人的一生或许都离不开记忆二字,不记事时我们记忆生存,而后记忆生活、记忆世界。我们痛哀于失忆的残酷,也正彰明了记忆的宝贵。而究其根本,记忆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想,产生记忆正是我们与外界不断碰撞的过程;运用记忆,或许是对抗无力感的手段;改造记忆,应当是一份主体性的高歌。而最终,记忆能带领我们走向自我的和谐境界。
    记忆是对过往的留影,在与这个陌生世界接触的过程中,我们的所见所感、所知所识,都将在我们的脑海中化作一段段记忆,是为记忆产生的由来。
    而我们又为何一遍遍重拾乃至运用这些过往呢?首先,记忆是我们存在于世的证明。倘若一个人失去了他全部的记忆,那么他过去生命的存在又如何彰明?即使是他人的告知在他听来或许也不过是故事而非真实,这种连自己过去都无法主宰的无力该多么痛苦。因而运用记忆证实自己的存在,此为对抗无力感其一。
    更进一步,正如存在主义认为,我们来到世界上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随机与无意义,因而不可能有一个自我与世界的必然和谐,这种来自世界的不确定与宏大的未知带给人更深邃的无力感,而或许运用记忆抵抗这种无力感就是人生为数不多的责任之一。对个人而言,记忆的运用正是发生于每一个不可知的瞬间迎面而来的时刻,运用自我产生的确定的记忆,去达成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坚韧,正是对抗所有不可知的无力感的手段。
    而在运用之外,有意无意改造记忆又代表什么呢?我想,无论有意与否,这都是自我主体性的凯旋。人的自由意志以及对自我权力的掌握是为主体性,但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客体,周遭也尽是他者的凝视。承受着每一个人将他人视为他者的目光,自我的主体性自然承受着无边的压力。而在这种主体性的争夺中,自我记忆作为纯然的属于自身的事物,对其的改造正是一种绝对无可侵犯的自由。无论是美化痛苦、放大欢乐,又或是抛弃记忆乃至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忆,这一切的结果有好有坏,但对记忆改造的权力正是在对抗无力感之后的高歌。
    当然,记忆的运用、改造等等是有可能带来负面的效用,但倘若失去记忆,或是失去对自我记忆的掌握,都只会成为个人的悲哀。必然和谐不存在,但去寻找和谐的境界也是重大的义务和责任。与世界对话,运用记忆与世界相处,在内与记忆对谈,最终将人生的每一段对立都转化为人生的和谐境界,是为欢喜心。
    与记忆协同,与世界相处,寻未知、抗无力、明自我,是以记忆成自我之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满分范文二
    借我记忆的碎片
    樊小纯在致敬木心的诗中写:“借我一个暮年/借我碎片/借我瞻前与顾后/借我执拗如少年。”这是在暮年时对于他过去记忆的呼唤。记忆的碎片在时空中被产生也被改造,书写着生命的故事。
    记忆的机器自生命诞生起便开始转动,成为人生路途的纪念,并指导着个人前进的方向。记忆的产生源于大脑皮层的自发行为,是个人对自我生活中人与事的记录在脑中的复现。有些记忆成为情感的寄托,在现实低谷时用过去的美好给予抚慰和拥抱;另有些记忆更提供给人前进的勇气和动力,恰如鲁迅对藤野先生的仙台记忆催其不怠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冯友兰对蔡孑民先生的北大记忆使他反思自我的学术道路。记忆是时光里的备忘录,在被运用的过程中发挥对现世的意义。
    然而,记忆的纷纭碎片并不能历经时光变迁而仍光洁如新,这是人体机能所限,在岁月中产生的必要的磨蚀和改造。有些记忆的细节在不经意间被时间的指针悄然改造,《百年孤独》中患上失忆症的马孔多居民不得不为物品贴上笨拙的标签对抗改造消退的记忆,可见,记忆的不保真性和时效性也需个体主动的维修和刷新。
    在不可抗力之外,记忆赠予我们的,还有警醒和对过去时代的回望。《1984》中的主角在某日突然发现自己再记不清童年时的妹妹和母亲,是老大哥政权对国民的思想改造使他逐渐成为遗忘记忆的工具;在“安全屋”中,将生活记忆记入日记的犹太人安妮更以稚嫩的笔迹、向生的希望对纳粹的暴政发出呐喊,这些记忆如同投向历史的明灯,警醒着我们时代的烙印。
    在磨蚀和有意无意的改造中,记忆似乎已不复真实的本来面目,则记忆的意义又落在何处?在不保真性已被确认的条件下,人类仍对记忆有着恒久追逐和持有的热情,小到每日的拍照记录,大到史学家对历史的追索,我们所寻找和珍视的,或许更在“记忆”本身的行为和意义。伏生誓死护书,他的记忆是对文化的坚守和专制的反抗;历代史官将自己对于当朝的记忆载入史书,那不可避免的误差可能正是这一特殊群体对历史浮沉的见解与认识,吸引着现代人探索这无穷份记忆的故纸堆中的历史奥秘。
    记忆的内容给予我们人生的回顾,而“记忆”本身更提醒着作为记录主体的我们,生而为人的高贵和记忆留存的意义。无论是记录美好生活的愿景,或是在对时代的记忆中彰明自身的志向,在记忆的录像带被看见,甚至经历跨越时空的传递时,个体的记忆将被延长并拓入人类群体的记忆中,得以进一步拓展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画卷就此被铺入漫长的时空长河,随记忆永存。
    记忆予人警醒,提供着人生真实或被改造的记录。当人类个体的记忆碎片汇入历史,我们就看见记忆中蕴藏着的永恒的文明曙光。

[1]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