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高考作文思辨性写作模拟题及参考范文范文

share

2025高考作文丨大题精做――上海思辨性写作模拟题+高质量范文


    上海模拟作文题
    上海徐汇区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第一篇
    克己才能顺意(一类)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这句话表明了为人处事中原则与意愿之间的矛盾,而我认为人们应当将“我应当”于“我愿意”前考虑。
    “我应当”是指人们立身行事中的价值观,这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我愿意”则是人们的理想与意愿。诚然,个人意愿决定了立身行事的驱动力与成效,但立身行事决不是为所欲为,毫不约束的。
    立身行事中倾向选择“我愿意”(是)合乎人之本性,即趋利避害。选择“我愿意”的原因一方面是利己主义的驱使,另一方面是任性使然。“我愿意”也时常是个人面对无法依自己所愿结果的开脱,在面对不合乎心意的结局时,选择说“我愿意故我承担”而非“我应当故承担”更能达到自我安慰的效果。因而“愿意”的动机出自于心,而“应当”的约束来源外界与环境。
    同时,约束个人行为的“应当”要先于个人内心期望的“愿意”。正如人是群居性动物,环境与个人行为密不可分,当个人意愿与约束条件相符合时,这代表着个人将符合社会整体价值观,这样的正向力量将会更大程度促成我们的成功。故在“我应当”中选取“我愿意”是立身行事的根基与重要原则。
    然而,当个人理想的“我愿意”与约束行为的“应当”相反时,我们须更加重视。这代表了个人行为违背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于是乎需要进行反思。当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是落后时代,不合乎发展的时候,应选择“我愿意”而非“我应当”,例如,现在仍有存在封建思想如女性应当顾家而非在外打拼等,违背开放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则应当摒弃而非遵守。因而,在面对“我愿意”与“我应当”的矛盾时,积极反思,判断是否合乎时代发展潮流,进行调整与改变才是上上策。
    退一步说,忽略“我应当”之事,仅做“我愿意”之事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取得发展吗?其实不然,违背规矩而特例立独行,不但会远离社会时代发展的道路,而且会盲目自大,自傲自负,终导致严重后果。
    反观当下,在开放包容的社会之中,人们往往选择自我意愿以满足一己私利,不计后果,不虑前提,却最后发现自己陷入危险后悔境地。
    因此,立身行事前将“我应当”的规则与价值观内化于心,将个人志向与社会整体紧密联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克己才能顺意,从而实现发展。   图片
    第二篇
    随心所欲不逾矩(一类)
    孔子强调礼乐对人们的教化作用,他认为立身行事应注意的是“我应当”。然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我认为,两种处世方式并不矛盾,只有兼顾“我应当”与“我愿意”才能求得更好的发展。
    诚然,人们倾向于选择“我愿意”的行为有其合理性。这是人的天性以及社会风气共同影响的结果。“我愿意”代表的是可以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象征着个体对于理想自我的追求。萨特曾提出了人对于两种自由的需求,其中积极自由对应了做“我愿意”之事,消极自由对应了不做不愿之事,这样看来,人的天性确倾向于做愿意之事。而在鼓励个性的现代社会,这样的倾向愈加明显。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我应当”的必要性。浅层来说,“我应当”代表的是一种责任或道德观念,完成这些行为既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过程,也促进了个体的发展。孔子关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的礼教关系,并将“仁”“义”“孝”等道德规范作为沿用千百年来的社会准则。正是人们对于“我应当”之事的践行,中国文明才区别于磨牙吮血的原始社会,并以此创造了文化成就。由此来看,行“我应当”之事对于个体规范与引导的作用尤为重要。
    进一步来说,“我应当”更体现出践行伟大理想的使命感,这并不与“我愿意”相悖。苏武为了心中的国家大义,甘愿在北海流放二十年;孔子为了宣扬“仁”的主张,毅然踏上周游列国的道路。纵观历史,我们从不缺少“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践行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我应当”与“我愿意”的高度重合,而正是这显露出的崇高令我们动容。这样看来,“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共存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当下,社会对于两种行为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人们为了内卷而内卷,将内卷作为自己的“应当”,将自己的梦想置之脑后。另一方面,人们为了一己私欲,置社会规则于不顾,大肆满足自己的欲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我应当”与“我愿意”本应代表之事的异化和扭曲,对个体,社会责任与自身理想无法两全,最终走向极端。对社会,底层的制度也会因为“我应该”被错会而土崩瓦解。如何解决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就浅层说,我们确实应该追求愿意之事,但这建立在应当之事的基础上。然而我们应该明白,“愿意”与“应当”本质相同,找到两者共存的平衡才是最优的选择。“应当”之事为尺,规范了“愿意”之事,而相应的,“我愿意”也为“我应当”赋予了意义,提供了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动力,两者相骈,才能发挥个体的潜力,营造道德又活力的社会氛围。随心所欲不逾矩,应是我们对“我应当”与“我愿意”的平衡结果,也是应当奋斗的方向。   图片

[1]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