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圈热议:MIT录取高中生引争议,背后真相究竟如何?

share
Hello, 大家好,我是郭老师Grace。最近留学圈有个新闻闹得沸沸扬扬,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在大陆地区本轮录取了三个高中生,分别是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李罗罗,上海中学本部的孙淇奥和深圳中学的姜志成。其中北京的李罗罗是唯一的女生,也是这次被网络上很多人质疑其材料造假,甚至声称要去举报要求取消他的录取资格的一位学生。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啊,这位李同学究竟是为什么能被MIT录取?世界名校的录取标准到底是什么?他是否有造假或者是钻空子的嫌疑?我们作为家长,如果想要孩子以后进入世界名校,应该如何去规划呢?这次风波的起源是李同学收到MIT的offer之后,网传他妈妈在朋友圈发了一篇长文,然后就引发了疯传。其实李同学引起网友争议的呢主要是两个点啊。第一,虽然他的履历中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国际类的竞赛很多,但是这些网友觉得并没有非常顶尖的成绩。也就是说都有获奖,但不是那种第一第二。所以呢大家就认为靠这些比赛的不算非常突出的成绩,应该不至于要被MIT看上吧。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达到MIT录取标准的学生就不会只有三个了。第二,他在北师大附中上学,但是又参加了USACO集训营。北师大附中这所学校它是必须要北京户口和中考成绩才能报名的。但是USACO呢又是只针对于美国国籍的选手才能参加的,但是以美国人的资格都没有,所以网友据此推测他应该有北京户口的,同时又有美国国籍,利用双国籍的身份打了擦边球。也就是说啊大家觉得他是美国人的身份被录取的,而并不是中国人。但是又是针对于中国国籍的资源和中国学生的名额。关于这两点啊,我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也希望能有北国让孩来新加坡读国际学校的家长一点启发。第一,关于李同学参加了很多竞赛,但是并没有拔得头筹,他本人在知乎上是有亲自做过回复的。这些国际竞赛的名字可能很多家长和同学都闻所未闻,但是对于走国际竞赛体系的学生来说应该都不陌生。我们可以看到李同学他虽然没有拿过第一第二,但是基本上都是前5%到前10%的水平。在这里呢就需要跟大家普及一个观念,国外顶尖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并不是像我们国内高考,根据分数高低从第一名开始排省状元,那基本上就是清华北大抢着要。国外的大学在评价学生的时候维度更广,他们需要的并不是考试机器。所以这次录取的三个大陆学生都是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有着比较突出的成绩,并且全面发展,成绩上当然也是非常优秀的。根据学校官微,李罗罗他作为导演和演员,参加过音乐剧,拿过2023年非虚构创意写作三等奖,还参加过各种演讲活动。而且从他本人在知乎上发表的自证文章来看,逻辑清晰,有理有据,面对网暴处事从容。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难道我们不应该承认他确实很优秀吗?当然很多网友觉得啊比他更优秀的学生多的是,为什么偏偏MIT录取了他呢?这指定是有点什么黑幕吧。关于这一点啊,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招生官在洛杉矶时报上给申请被拒的学生写了一封信,原文如下,大家感兴趣的呢可以自己完整的看一遍。在其中他提到的第一点就是斯坦福这种常春藤名校,每年收到的申请信超过四万多封,而录取比例非常之低。但是这并不代表被拒绝的学生不优秀,实际上符合学校录取标准的学生可能是最终录取人数的4到5倍,但是并没有一个公式能够解释哪些学生会被录取,而哪些会被拒绝。决定是否录取一门学生,他说这是一门艺术,而并非科学。我觉得这封信写的特别好啊,非常建议焦虑的家长们仔细的去看一遍。我这边呢有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来新加坡读书,本来是出于觉得新加坡没有中国卷,想让孩子能轻松一点。但是他们同时做的是什么呢?是从决定要来开始选学校,我就必须得要那个最好的,最难进的。来了之后呢又疯狂的补习或者是上学,上了没多久就开始来找我啊,表达自己的担忧,说觉得国际学校好像太轻松了,感觉孩子学不到知识呀。其实国际学校的教育体系是基于跟国内完全不同的理念来搭建的。在孩子的不同年龄和年级都有不同的学习重点。他们是基于孩子的发育程度,觉得在什么年龄就应该培养对应的什么能力,或者是去挖掘孩子相应的潜力。而并不是说从幼儿园开始大家就要去卷成绩。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啊,我们五岁的时候背不下来的诗,或者算不明白的这种加减法,十岁的时候是不是就觉得太简单了。这也是为什么新加坡的国际学校基本上都是按照学生的年龄来分配对应的年级,一般情况下不会同意学生留级或者是跳级,以及新加坡大部分的国际学校在低年龄的阶段入学,甚至是不需要考试的。所以我觉得按照国外这些顶尖大学的录取标准,李同学能够拿到offer并不奇怪啊,当然不可否认他肯定是幸运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它本来就符合录取标准。那至于第二点,关于李同学是不是有双重国籍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孩子满18岁之前,确实可以同时保留中国和外国国籍,在18岁的时候呢再去做选择。所以本来这也算不上什么擦边球,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名校,能花高价去买学区房。那么为了降低孩子在学生的竞争压力,深谋远虑的去规划一个孩子的外国身份,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虽然新加坡跟美国不一样啊,并不是在新加坡生的孩子就能拿新加坡身份。但是如果父母有新加坡身份的话,那么你生的孩子啊就同样可以是在18岁之前同时保留中国和新加坡的双重国籍的。如果我们规划的是让孩子能够考上新加坡,比如说国大、南大,那么有没有新加坡身份确实就跟录取率有很大的关系了。所以说对于这一项指责,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大家的不满啊。但是我们要看清现实啊,世界一直就是这样子的,富裕阶层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能有大把的精力和金钱去给孩子铺路,这并不是我们能网爆别人的理由啊。与其愤愤不平,不如想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如何给孩子规划一条更适合的人生道路吧。
《留学世界名校规划攻略:如何助力孩子踏上成功之路》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下,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进入世界名校,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那么,如何为孩子规划一条通往世界名校的道路呢?

首先,要了解目标学校的录取标准。国外顶尖大学如MIT,评价学生的维度更为广泛,不仅仅看重成绩,还关注学生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像这次被MIT录取的大陆学生,在各自擅长领域都有着突出成绩且全面发展。

参加国际竞赛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虽然不必追求每次都拔得头筹,但要达到一定水平,如前5%到10%。同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比如李罗罗同学作为导演和演员,参加音乐剧、获得写作奖项并积极参与演讲活动,这些都为她增色不少。

对于双重国籍问题,在孩子18岁之前可同时保留中国和外国国籍。家长为孩子规划外国身份无可厚非,但要清楚不同国家的政策,比如新加坡,父母有身份,孩子在18岁前可保留双重国籍,但并非在新加坡出生就能拿身份。

国际学校的教育体系与国内不同,基于孩子发育程度安排学习重点,不过度卷成绩。家长送孩子来国际学校,不应只追求名校,要适应其教育理念,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培养相应能力。

面对网暴,要教导孩子保持从容,像李罗罗同学面对质疑时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地自证。家长自身也应保持理性,看清教育资源不均的现实,为孩子规划适合的人生道路,而非盲目跟风或一味指责他人。
留学、MIT录取、国际竞赛、录取标准、双重国籍、教育规划、国际学校、网暴、教育资源、人生道路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