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部分名校起点考试11道作文题审题与参考范文

share

2025高考部分名校起点考试作文题11道审题与范文


    0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十二章》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请准 确理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雍也》) 这句话的思想内容, 根据你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审题参考:
    这句话的大意是,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难免流于浮 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 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 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依其朴实的本性而为,虽然也很好,但 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 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前者的弊端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 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 合得恰到好处。
    质者文之本,文者质之彰                        
    不夜霓虹,不过浮光掠影;诗意栖居,方为生命真谛。不论是毛笔制作中首要功能始终高于费尽心机的巧饰,抑或是紫砂茗壶制作中缩小形制以求与文人品茗之道相合,均凸显出“文质相称”之重要性。故曰:质者文之本,文者质之彰,文质彬彬,为真君子。
    所谓“文”,即外表之装饰;所谓“质”,即内在之本质。是的,盛大之质不可以微末之文相饰,粗陋之质不可与华丽之文相配。孔子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故曰:唯文质彬彬,相得益彰,方为真君子。
    质者文之本,犹江河之源头,草木之根系。江河无源则涸,草木无根则枯。文而无质,不过空中楼阁,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当今时代,重“文”者众,重“质”者寡,故浮躁之风四起,“涂层现象”不绝。在如今“看脸的时代”,人们过多倾向于外表的华丽,而忘记内涵的重要性。其实,外表只是承载灵魂的空壳,它并不能帮你一生一世。再美的花朵,也有凋谢之日,容颜再靓丽,终有老去一天。但修养与文化的沉淀只会伴随岁月流逝而越积越厚。
    文者质之彰,如夜空之星光,花朵之颜色。文是质的表现,有何“质”,便称以何“文”,不可错位相配。古往今来,唯文质相称者可为君子。君不见王羲之怀书圣之质,临池学书,于曲水流觞处龙飞凤舞,成《兰亭集序》流百世;君不见阳明先生怀圣贤之质,访遍名山,胸中藏道儒仙佛百家言论,汇而成洋洋心学传千古。文质相称者,知己所从来,亦明何处去。文质相称,纵有浮云遮月,自可守得云开,上九天而揽明月;文质兼具,纵有暗夜无边,自可撕裂黑暗,向长空而迎霞光。
    揆诸当下,无数巧言令色者空有华丽之“文”,内里却无载道之“质”。“躺平一族”空许自己以“与世无争”之“文”,内里却是逃避现实之“质”;内卷成风者自诩勤奋刻苦之“文”,内里却是盲从迷惘之“质”,当代之青年,浑不顾“质”之薄厚,更遑论“质”与“文”是否相称,全然乱了章法。唯以质为本,以文为彰,方为文质彬彬之真君子。
    质为文之本,方有江河万道东流去,巨浪排空,浩浩汤汤;文为质之彰,方有暮色晨曦一身集,阴阳轮转,生生不息。吾侪正应以质为本,以文为彰,拂去明珠之积尘,成文质彬彬之真君子,自带光芒!
    (范文摘自公众号“胡高清作文超市”)
    0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
    吴妇貌丑,居于盗乡,制衣数十套,日着其华衣炫耀村里。终为盗所杀,而夺其衣。东施见邻家西施捂胸皱眉,觉姿态甚美而效之,而貌更丑,遭村人耻笑。
    以上两则故事中,炫美的吴妇和效颦的东施,哪一个更令人同情?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联想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考生首先要明确“同情”的概念,一般指对他人苦难、不幸所产生的关怀、理解一类的情感反应。其次,考生需要对题目中“哪一个更令人同情”这一任务指令作出明确的回答,避免模棱两可。文章的重点在于紧扣材料,阐释之所以“更令人同情”的原因。在原因阐释中,如何合理地拟定比较标准是构思的关键。可以从当事者的认知水平来看,吴妇身居盗乡却执意炫富,其缺乏基本常识,咎由自取;而人常难自知,东施不觉己丑,情有可原。也可以从当事者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看,吴妇做出如此凶险举动,乡里不仅无人劝阻反有人施害,“善”的缺位让吴妇的命运更值得同情;当然,也可以指出“盗乡”无“善”乃自然之理,但是面对一个尚不识美之源而导致盲目模仿的少女,东施的邻里没有引导教育,只是一味地围观、群嘲,东施所处之境更令人心酸。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自圆其说即可。考生还应结合社会实际与青年现状,进一步谈“提升认知自我与外部世界能力”“谋而后动”“宽容无知致良知”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文章走向深刻。
    03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5届新高三开学联考作文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做出判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用“越・・・越・・・”的关联词,承接起来本题关键的两个要素:“知道得越多”和“越难做出判断”,旨在探讨知识和信息对于判断的影响,以及知识的多寡与判断之间的关系。“知道得越多”的内容,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经验,还可以引申为知道事情的本质、事情的发展、事情的结果。“越难做出判断”,意味着有难度,速度慢,迟疑。所以,“知道得越多”和“越难做出判断”之间的关系是:知道的多,可能需要判断到底选择哪个更为合适,增加判断难度;但同时,也有可能为做出判断提供更多的方法、角度,使判断更容易。
    所以,可以进行以下具体分析:
    ①知识的多寡对判断有消极影响,如信息过载导致的困惑、专业知识的局限性、过于自信导致的错误判断等。
    ②知识的多寡对判断有积极影响,如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全面的视角、更准确的预测等。
    ③知识的多寡对判断的影响需要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具体分析,强调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运用知识,提高判断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1]       


Q:这个文档的类型是什么?
A:这是一份教育资讯文档,主要关于高考作文题目及审题指导。
Q:文档中提到了几个作文题?
A:文档中提到了 11 道作文题。
Q:《<论语>十二章》语句作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A:文档中未明确具体要求,需进一步查看文档具体内容。
Q:吴妇和东施谁更令人同情作文的立意角度有哪些?
A:文档中未明确具体立意角度,需进一步查看文档具体内容。
Q:广东省部分学校 2025 届新高三开学联考作文题是什么?
A:文档中未明确具体题目,需进一步查看文档具体内容。
Q:文档中的作文题都是来自哪些学校的考试?
A:部分作文题来自名校起点考试,还有广东省部分学校 2025 届新高三开学联考,具体名校未明确指出。
Q:文档中有提供范文吗?
A:文档中有提到“2025 高考部分名校起点考试作文题 11 道审题与范文”,说明有提供范文。
Q:这些作文题的难度如何?
A:文档中未提及作文题的难度评估,需根据个人水平判断。
Q:对于这些作文题,考生在写作时应该注意什么?
A:文档中未明确具体注意事项,需进一步查看文档具体内容。
Q:文档中的作文题类型有哪些?
A:可能包括材料作文、语句作文等,具体类型需进一步查看文档具体内容。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