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作文押题预测范文:名校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与例文参考226-230

share

2025高考作文押题预测范文:名校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与例文参考226-230


    一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常生活离不开穿衣吃饭。关于衣食,古人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你身边的大多数家庭也可能早已衣食无忧,而饱暖生淫逸的事例却时有耳闻。
    班级计划举行“衣食与修养”为主题的讨论会,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首先考生要理解材料中的两句古人名言,第一句“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丰衣足食了才能够懂得荣誉和耻辱”,这和现在我们所倡导的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观点是一致的。第二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这说明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只要是“志于道”的“士”人,富者要好礼,不羞辱穷人;穷者不要为自己的贫穷感到羞耻,只管贫而乐道,内心富足。综合来说,这两句话是在表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这则材料看似平平无奇,实则精妙无双,暗藏了很多思考的纬度、人生的境界,很符合高考全国卷在真实情境中写作、在日常生活中悟道的特点。首先该材料紧扣热点问题,坚持精神引领,今年8月11日,*总书记发布重要指示强调: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全社会积极响应,但“光盘”“N1点餐模式”等倡导,主要是在行为、制度层面,目标在于物质积累。本题也关注“衣食”,但关联到的是“修养”。“荣辱”“耻”等用词涉及的是认识层面,“志于道”和“淫逸”的对比提醒了衣食习惯影响到的是精神追求。所以,这则材料引导考生不攀比,不拜金,反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不良风气,要求考生辨荣辱,志于道,切中时弊,立论堂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该材料提出任务情境,激发真实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成为新高考的方向,主要不是因其新,而是因其真。本题真实模拟了一节生动活泼的班会课,接地气,有生活,让人有情可发,有话可写,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量的口号式、概念化的表达。班级讨论会写发言稿的任务,至少需注意两个要点:作为班级讨论会发言,立论和论据需贴近学校生活和当下社会,一味引经据典或不适宜;作为个人的现场发言,应采取坦诚交流的态度,现身说法,晓之以理,一味唱高调、树大旗、表决心或不适宜。考生可以就此话题,结合亲身体会,选择立意角度,进行个性化写作。
    作为普通人,吃饱穿暖是最基本的需求,在衣食无忧之后,自然还希望吃点好的,穿点美的,人之常情,本无话可说。但正如材料所言,凡人不免欲壑难填,饱暖生淫欲,因此需要我们节制物欲,提升修养,既是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为了个人自身的安宁与进步。所以大部分考生第一眼看到此则材料,就会想到“节约是美德”“生活上低要求,修养上高要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捡择,食适可,勿过则”等熟悉的观点。一言以蔽之,就是“发乎情,止乎礼”,要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物欲,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
    参考立意:
    物质与精神齐飞,衣食共荣辱一色;
    既重物质需要,更重精神追求;
    物质是基础,精神不可抛。
    【范文参考】:
    既重物质需要,更重精神追求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既重物质需要。
    人之所以贪图物质享受,缺乏坚定价值观。这样的人。甚至有人还会为了得到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卑躬屈膝地去钻营,那些把“道”作为自己坚定信念的人,就不会在意衣食方面的浅薄享受,进德修身。
    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邴原,但他能甘于清贫,终于成为受后世赞誉的贤德之人,生活都成问题,同龄人坐在学馆朗朗吟读之时。幸运的是,深受感动。邴原也没让先生失望,熟谙在胸,邴原辞别学馆先生,以期遍访天下学者名流,邴原学成返乡。
    遗憾的是,而贪图享受。从常理上说,但问题的关键是,人们往往陷入对奢靡生活的追求。要知道,不能见钱眼开,不能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很容易就会让自己丧失该有的节操。
    五代时后晋高祖石敬瑭。综观石敬瑭一生。他不但骁勇善战,而且还有超人的政治谋略,治理陕州,都政绩卓著,战乱频仍之际,认贼作父,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甘心做了“儿皇帝”,就是被贪婪的私欲控制了灵魂。
    心中有道,只讲物欲要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没有充实精神的物欲要求是空虚的。“粗食者志坚,“非淡泊无以明志。只有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超过于对物质的追求时。
    【点评】文章开篇转述材料内容,引出不应该贪图物质享受,更应该追求精神需求的观点,接着举例论证,然后分析只追求物质享受而放弃精神追求的害处并举例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超过于对物质的追求时,我们的生命才会富有价值和意义。

[1]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