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元思辨作文的审题“六法”和“四注意”

share

二元思辨作文的审题“六法”和“四注意”


    关系型作文能同时检验考生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和人文价值取向,因而收到一些命题专家的偏爱,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热点。
    所谓“关系”型材料作文,就是题目中有一组或多组概念,也就是“元”,这些概念处在一定的关系中。
    题目涉及一组概念,则为二元关系;涉及两组概念以上,则为多元关系。而多元关系实则上是由多组二元关系构成的,对其理解应建立在二元关系的基础上。
    二元关系举例
    1.并列关系,即同一论题下两个概念间的地位是平等并列共存的关系。
    2.矛盾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两个概念间看似对立矛盾,但实质上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谐统一的。
    3.选择关系,即概念间的几种可能性要有所取舍选择,不能兼有。
    4.条件关系,即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一方以另一方为前提或条件。
    5.递进关系,即多个概念之间内涵依次推进,后一个比前一个更进一层。
    6.混合型关系,即多个概念间混合了并列、条件、递进等关系。这也是多元思辨常见的关系。
    二元思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
    审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材料,对材料划分层次,把握每一层次的内容。
    第二步:理清二元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由概念内涵外延展开联系思考。
    【典例示范1】(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示例
    第一步:
    材料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旨在突出体育可以让身体产生变化,由弱到强。
    第二层: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旨在突出强者滥用其强会变弱,弱者勤自锻炼可变强,强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三层: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旨在突出先天弱小者不必自卑,加强锻炼可以变强。
    第二步: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材料中的“强”与“弱”是二元矛盾概念。弱可变强,强可变弱,强弱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步:由概念内涵外延展开联系思考。
    个体由弱变强,国家也是如此。中国由积贫积弱到现在谋求伟大复兴,可谓是“弱者勤自锻炼以变强”的赞歌。
    立意参考:
    1.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
    2.强者如果滥用其强,最终也许会转为弱;
    3.弱者如果不断努力,久之也会变强;
    4.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当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5.强弱变化或转化的关键是勤自锻炼,增益不能,而不是等待机缘;
    6.青年当自强,为国做栋梁;
    7.将青春梦汇聚成中国梦;
    8.追忆百年峥嵘,见证大国崛起;
    9.强弱相对,应合理转化。

[1]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