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法:考场议论文准确写作之法

share

概念法:考场议论文准确写作之法
钟伟建
浙江省温州中学


    摘  要:运用概念法可打开考场写作议论文的思路,切合题意、不偏题、写好题。首先,通过下定义等方法界定概念内涵,明确概念“是什么”;其次,通过追问概念“怎么样”“有哪些”或“哪些是”,深挖概念本质属性;再次,运用概念法引导写作,并运用判断句、修辞等优化表达;最后,运用概念法通过三问反向纠正偏题。
    关键词:概念法;考场议论文;切题;纠偏
    考场作文,第一要义是切合题意,对题意的切合度也决定了考场作文的档次。然而,从试题中准确提取话题或观点只是切题的第一步,学生在作文中言“此”而非“此”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未厘清话题或观点中的相关概念。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让学生掌握把握概念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其打开考场议论文写作的大门,也更容易反向纠正作文偏题离题问题。
    一、界定概念内涵
    界定概念内涵是把握概念的第一步,其中规范的做法是给概念下定义。界定概念内涵并非作文必不可少的写作程序,但确是写作不可或缺的思维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从无意之举变成有意而为,学生的作文必将大大提高切题度。如下例:
    “变现”,本义为把非现金形式的资产换成现金。当下,变现的途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有人经过长期学习和探索后将知识、才艺变现,还有人能轻松将颜值、恶搞甚至爱国情怀以流量的形式变现……但知识、才艺等存在着不能即时变现,甚至有时无法变现的尴尬,特别是某些人无底线变现成功,使得有些中学生对该推崇怎样的“变现”方式产生了困惑,甚至对求学求知产生了动摇。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中学生的你对“变现”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这是一道概念型作文。题目先给出核心概念“变现”的本义,进一步列举当下“变现”的方式――由知识、才艺、颜值、恶搞甚至爱国情怀以流量的形式换成现金,省略号提示其方式远不止于此,但都应符合由“非现金形式”“换成现金”这一条件,这是由“变现”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规定的。题目往往就是这样对考场作文进行绝对限制,又给予考生一定的发挥余地。不少考生竟然在作文中把“变现”解读为“变化、变成现实或者创作出作品”等,这是偷换概念,这些作文自然不符合题意。故考场作文对概念的界定,必须遵循正确性原则。
    日常生活中,一个概念往往使用常态义,包括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等;常态义约定俗成,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些已经进入字典。概念在写作中的内涵是命题给予的,命题者在字典义的前提下对概念进行界定,可能赋予其新意,有时干脆取其常态义,以此引导、规定考生的作文。命题义既受常态义制约,又给考生突破常态义提供新的思考路径。《礼记・中庸》有言:“义者,宜也。”考生作文中的概念界定在命题义绝对制约之下可寻求“宜也”之义,但仍被常态义牵制。常态义是前置性的、相对稳定的,而命题义和作文义是语境式的、临时产生的。概念的字典义、命题义和作文义三者间的关系可见下表(见表1)。
    表1  概念三类含义间的关系


    界定概念内涵除了给概念下定义,还可以有其他方式:作诠释,可抓住要点突显之;可反驳,如否定该概念的矛盾概念和反对概念,比较其相似概念和相关概念,以厘清精微之处;写作者还可下“宜也”之义,表达新颖独特的观点。考场作文对概念内涵的界定,可通过不断问询这个概念“是什么”的方式抽丝剥茧,以展现其本质的一面。
    二、深挖概念本质属性
    深挖概念本质属性,还可由问询概念“是什么”过渡到问询概念“怎么样”,让思维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也就是在概念正确性前提下追求对概念解读的高阶认知,以求深刻、新颖、独特。让学生谈“变现”,其目的不是考查学生经济知识、理财技能,而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人生价值观。凭借勤劳能干和聪明才智获取财富自然值得肯定,无底线变现折射出的是当前社会的种种不良风气――践踏道德,罔顾法律,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等等。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青年学生不应冀望于一夜暴富,而应努力求学致知以提升自我价值;不应一味图个人财富,而应以奉献社会、造福人类为使命;不应唯富论成功,而应把个人幸福和家国责任、社会担当相结合……这些正是新课程立德树人理念之所在。
    因此,深挖概念“怎么样”不能止步于概念语义上的解读,还要思考现实中人们对此相关知、行所折射出的诸多现状,借与此相关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思考个人层面的人性优点、人生意义、人文关怀,思考社会层面的社会良知、社会公德、社会风气,思考国家层面的国魂国脉、国策国是、国计民生,等等。当然,无论问询概念“是什么”,还是问询概念“怎么样”,并非要求作文面面俱到,而是希望借此校正作文方向,从而最终找到一个最佳的写作角度与写作立意。
    概念“是什么”和“怎么样”都是在明确概念内涵,除此之外,考生往往还需对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对象加以解说,不妨以头脑风暴形式明确此概念“有哪些”外延,“有哪些”种概念,“有哪些”社会生活的实例,“有哪些”经典名著的高见,“有哪些”诗词歌赋可引用化用……此概念“有哪些”,还可灵活变为“哪些是(属于)”此概念。这个过程是为了打开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用以充分说理。因此不用在意是否与“是什么”和“怎么样”重复,下笔之前边列举边归类,以便挖出概念更深的属性,达到对概念更高阶的认知,因此“有哪些”和“是什么”或“怎么样”可以交互进行,彼此优化。
    概念“有哪些”所得一般用于议论文的论证素材,强化论据的适切度――举例论证的例子、引用论证的引文、比喻论证的喻体、对比类比论证的对象等。头脑风暴概念“有哪些”得到的材料并非要一股脑儿写入作文。概念的外延常无法穷尽,要选择典型、新颖、有说服力的对象。种概念的分类应从最有助于揭示概念本质、论证文章观点的角度出发,科学分类,标准一致,彼此间不包含、不交叉,且文章所举种概念之和能周全此概念(属概念)。具体事例和名家名言同样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引用和比兴等对象不能只求文学性,首要是能揭示概念内涵,达成论证目的。当然,把概念“有哪些”迁移到论点上,其思维方式也一样,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这个论点的例子,古今中外“哪些是(属于)”这个论点范畴。此外,列举概念或论点的反例则可说“哪些不是”属于此概念或此论点。

[1]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