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回顾与练习:《中国减贫四十年》研究报告发布

share

时政热点分析回顾|《中国减贫四十年》研究报告发布


    【背景材料】
    2022年3月31日,由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联合开展研究的《中国减贫四十年:驱动力量、借鉴意义和未来政策方向》(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该研究报告分析了过去40年中国减贫的主要驱动力量,梳理了中国减贫的主要成就,总结了中国减贫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并对中国的未来政策方向提出了建议。《报告》显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减贫的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以2010年国家贫困标准计算,1978―2019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到0.6%,农村贫困人口从7.7亿下降到550万,减少近7.65亿,贫困发生率平均每年降低2.4个百分点。根据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全球绝对贫困标准衡量,中国的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88.1%下降到2018年的0.3%,贫困人口减少了近8亿,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近75%。整体上看,中国的减贫进程始终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报告》提出,中国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基础广泛的经济转型,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不断提高收入水平;二是政府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来消除长期贫困,这些政策瞄准因地理环境等原因影响发展的贫困地区,并有针对性地面向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报告还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减贫成就得益于有效的治理,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生产决定消费。从根本上来说,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对象和水平。我国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小康,解决扶贫是一个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
    3.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大幅增加扶贫投入,出台更多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提高市场机制的益贫性,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促进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4.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国家通过实施开发式扶贫,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积极解决就业问题,让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通过就业创业,逐步脱贫致富。
    5.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减贫计划是一个开放、包容、灵活的生态系统。中国将同国际社会继续深化减贫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携手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为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物质保障。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国家全面开展医疗健康扶贫,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助“三重医疗保障”网,大力提高医疗救助保障水平,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看病贵、费用高的问题。这是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体现。
    3.我国政府的职能。近年来,中央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包括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四省藏区和甘肃临夏、云南怒江、四川凉山等地正在制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专项规划,其他的政策措施也正在研究。这是政府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职能的体现。
    4.建设服务型政府。各级政府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为重点,以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为抓手,以提高脱贫攻坚实效为导向,努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5*共产党的宗旨、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党中央重视扶贫,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扶贫开发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搞好扶贫开发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对政治稳定、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7*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基本实现。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8.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近年来,中国积极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几十个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先后为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中国在坚持自己和平发展的同时,注重维护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共同繁荣。
    9.我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继续在国际减贫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同各方一道优化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进南北合作,加强南南合作。说明中国致力于和平的外交政策。
    三、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意识的能动作用。国家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3-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普惠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
    2.整体决定部分,要重视把握全局。中国重视共扶贫经验,推动多维度减贫。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3.坚持发展的观点。中国坚定不移支持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对接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绿色能源、环保等各领域务实合作,帮助各发展中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要严把贫困退出关口,有效解决“如何退”的问题。
    5.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扶贫攻坚虽然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但满足基本需求与真正解决贫困问题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与规划。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减贫事业面临严峻挑战。
    6.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