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作文模拟题审题分析与例文导写:“面对委屈羞辱”“行善的多元动机思考”
2025高考作文模拟“面对委屈羞辱”“行善的多元动机思考”审题分析与例文导写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社会生活中,常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力量不平衡,造成误会或不公,带来委屈或羞辱。面对委屈羞辱,有人主张忍一时风平浪静,有人主张敢于斗争不能忍让。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首先,材料明确指出了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现象:信息不对称和力量不平衡。这两个现象是现代社会复杂性的体现,它们往往成为导致误会、不公、委屈和羞辱的根源。这一设定引导我们思考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因素以及它们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接着,材料提出了面对委屈羞辱时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忍一时风平浪静”,强调通过忍耐来避免冲突的升级,追求表面的和谐;另一种是“敢于斗争不能忍让”,主张积极面对不公,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这两种态度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同选择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深入讨论的空间。
在立意上,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一方面,可以探讨在信息不对称和力量不平衡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如何保持理性与智慧,既不过度忍让以致权益受损,也不盲目斗争而陷入更大的困境。另一方面,可以深入分析“忍”与“斗”的哲学内涵,探讨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此外,还可以从社会层面出发,思考如何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社会环境,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力量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本题要求考生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深入思考面对委屈羞辱时的应对策略和价值观选择,并通过文章表达出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深刻思考。
【考场佳作】
忍让与抗争,智慧抉择
与人相处,常常有矛盾龃龉,也会因种种原因而受到委屈甚至羞辱。面对委屈羞辱,是忍一时风平浪静,还是敢于斗争不能忍让?我想,我们应该酌情判断,而非一概而论。只有运用智慧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才既不会让自己委屈,又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鱼和熊掌二者得兼。
面对敌人,毛主席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句话道出了抗争的必要性。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我们需要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正如蔺相如面对秦王的傲慢挑衅,他挺身而出,果断反击,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这是一种勇敢,一种担当,一种对正义的坚守。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另一种情况:“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某些时候,退让是一种智慧。面对廉颇的出言不逊,蔺相如选择了隐忍退让。这种退让,并非懦弱,而是一种智慧。它让我们避免了无谓的冲突,让局势重归平静。
在国际纷争、职场拼斗和个人冲突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抗争和忍让两种策略。面对恶意侵犯,我们应当勇敢抗争,捍卫尊严;而面对无心之失,我们则要学会包容,给予理解。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更多的是灰色地带。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策略,这便是智慧。
回首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英雄豪杰在面临忍让与抗争的抉择时,都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比如苏武的杖节牧羊,文天祥的宁死不屈,比如勾践的卧薪尝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他们既能勇敢地抗争,捍卫国家民族的尊严,又能适时地退让,谋求和平共处。这种智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那么,在现代社会,如何才能正确处理忍让与抗争呢?我们需要学会审时度势,看清大局。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我们要善于调整心态,明白忍让和妥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也应该清楚遇到原则问题必须抗争,软弱只会让人觉得可欺。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妥善处理忍让与抗争的智慧,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处理各种矛盾。这种智慧,正是我们走出困境,成就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
让我们勇敢地面对挑战,坚定地走向和谐共生的未来,用智慧抉择,处理好抗争和忍让的关系,为个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作文题】
26.一个人乐意行善,仅仅是因为善良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本作文材料属于哲理性论述类,通过提出一个具有探讨性的问题“一个人乐意行善,仅仅是因为善良吗?”引导考生深入思考行善的动机与本质。考察学生对于“行善动机”的深度思考与个人见解。该类题目旨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独立分析能力。通过一个简短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跳出传统观念束缚,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展现个人见解。引导学生探讨道德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和社会影响,既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关注其人文素养。
【分层解读】
第一层(问题提出):直接提出关于行善动机的疑问,引发思考。
第二层(隐含信息):暗示行善动机的多样性,包括但不限于道德驱动、社会期望、个人利益考量等。
・ 关键词解析:“乐意行善”意味着主动且自愿地做好事,“仅仅是因为善良吗?”则提出了一个疑问,暗示行善的动机可能多元且复杂。
・ 核心主题提炼:本文的核心议题在于探讨行善动机的多样性,不仅局限于“善良”这一单一因素,还包括但不限于社会认同、自我实现、道德责任感、文化传承、利益交换等多维度考量。
1. 明确问题焦点:首先识别出题目中的关键问题――行善动机是否单纯基于善良,探讨行善的动机是否单一,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人们行善。
2. 拓展思考维度:不要局限在表面意思,思考“乐意行善”背后可能隐藏的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
3. 多角度分析:从个人品德、社会文化、心理需求、外部激励等多个维度分析行善的可能动机。
4. 对比分析:可以对比不同动机下的行善行为,分析其效果与影响的差异。
5. 确定立意角度:选择一个或几个角度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观点。可以是赞同多元动机共存,也可以强调善良的本质重要性,或是探讨不同动机下行善的社会效应。
【 立意方向】
行善动机的多元化探索。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如内在动机(如善良、同情心)与外在动机(如社会认可、法律约束)的交织,或是个人成长、文化背景如何塑造行善的动机等。
【立意示例】
行善的动机虽多样,但善良的本质不应被忽视。真正的善良应超越外在动机,成为内在的驱动力。同时,认可并鼓励多元化动机下的行善行为,因为无论动机如何,行善本身对于社会的正面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1. 《行善之心:善良之外的多重色彩》
2. 《善行的多棱镜:动机之探究》
3. 《从心而发,超越善良的行善艺术》
4. 《善良之外:行善动机的多重奏》
5. 《动机与本质:行善背后的多维思考》
6. 《善行无界,动机万千》
・ 历史人物案例:如雷锋的无私奉献、特蕾莎修女的全球慈善事业,分析其行善背后深层的信仰与价值观。如孟子的“性善论”,与之对比现代社会中复杂多变的行善动机。
・ 社会事件引用:如疫情期间志愿者的涌现,探讨危机时刻人们行善的复杂动机。比如公益广告的影响力、社会表彰机制对行善行为的促进作用。
・ 心理学理论:引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为何不同人因满足不同层次需求而行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