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搀扶老人反遭诬陷殴打?警方这次“教科书式出手”值得点赞
半月谈评论员 秦黛新
近日,一则做好事搀扶老人反遭诬陷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事发地在江西抚州。一位17岁的少年看到有老人摔倒在地,前去搀扶并帮助联系家属,却反被老人诬陷是他撞倒,并被老人一家纠缠、推搡,甚至还被老人多次掌掴。好在有监控作证,警方经调查最终认定少年是见义勇为。老人家属在看了监控后向少年道歉、感谢,并赔偿了医药费。
当然,打人者也不能逍遥法外。目前,该名老人在伤口治愈后因殴打他人被依法行政拘留。
本是助人为乐,却被诬告成施害方。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在此前发生的事件里,往往因助人者难以“自证清白”,或诬告者没有得到应有处罚,导致做好事反而吃亏。“扶不扶”,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个道德困境。不少人在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会心存顾虑,也有人会在做好事的同时拍视频记录为自己作证。
必须承认,频繁上演“倒打一耙”的恶行,伤害了善良本真的心灵,污染了社会向上的风气,加重了更多老人受困被施救的困难。所以,这种一人道德败坏,全社会承担恶果的事件危害性很大,必须得到严厉惩处。
此次抚州警方面对“扶不扶”法律和道德难题,立场鲜明,毫不含糊,该表扬的表扬,该惩罚的惩罚,既维护了助人者的权益,也对诬告方做出了处罚,用“赏善罚恶”彰显法律正义,维护社会道德。
一直以来,我们都崇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价值观,但同时,善良不应被欺,更需要法律锋芒的保护。这次事件可以说为以后处理类似诬陷案件提供了一个范本,也为社会鼓励助人为乐的风气注入了信心。
只有对诬告者依法重罚,才能遏制做好事反被诬告现象的出现,也才能让大家在做好事时更有底气。
事件了结后,少年表示并不后悔帮助他人。法治保护了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善意被呵护,更期待乐于助人、敢于助人在我们的社会蔚然成风。
Q:事件发生在哪里?
A:事件发生在江西抚州。
Q:少年多大了?
A:少年 17 岁。
Q:少年扶老人后遭遇了什么?
A:少年被老人诬陷是他撞倒,被老人一家纠缠、推搡,甚至多次被老人掌掴。
Q:有证据证明少年的清白吗?
A:好在有监控作证,警方经调查最终认定少年是见义勇为。
Q:老人家属有什么行动?
A:老人家属在看了监控后向少年道歉、感谢,并赔偿了医药费。
Q:老人受到了什么处罚?
A:老人在伤口治愈后因殴打他人被依法行政拘留。
Q:为什么“扶不扶”成了道德困境?
A:往往因助人者难以“自证清白”,或诬告者没有得到应有处罚,导致做好事反而吃亏。
Q:抚州警方的处理有什么意义?
A:用“赏善罚恶”彰显法律正义,维护社会道德,为以后处理类似诬陷案件提供了范本,为社会鼓励助人为乐的风气注入信心。
Q:少年对帮助他人后悔吗?
A:少年表示并不后悔帮助他人。
Q:怎样才能遏制做好事反被诬告现象?
A:只有对诬告者依法重罚,才能遏制做好事反被诬告现象的出现。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