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苏州高三上期中考语文试题及参*
苏州市2025届高三11月
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得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对儒家的挑战就在于发现了儒家的一个内在困难,孔子并不能“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因此儒家道德体系一直都没有完成普遍性的理论构造。按照费孝通的社会学解读,儒家道德所以缺乏普遍原则是因为它把道德实践限制在私人道德关系范围内,而这个私人道德体系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是自我主义的,以私解释一切,这样,由私所定义的实践就不可能支持普遍原则了。这就是著名的“同心圆问题”。
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心和身体的关系,身体固然是自己的边界,而心则是由身出发而无限扩展的势,以身体为中心,而以心去度量其他一切人以及各种事物与自己的关系。
费孝通提出的“同心圆问题”涉及到了身体的有限和心的无限的问题。给定一个人总是自我主义的,那么对他人的事情就总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费孝通以同心圆的水波说明中国道德终究是以私心为准的,所谓的公心并非没有,但随着关系的水波推向远处,就变得非常稀薄了。即使有心,也总是力不足以行之,心受制于身,这一结构限制了心的发展,限制了心的精神性。费孝通的外推水波描写了非常有趣的中国式价值排序。价值排序是价值问题的关键所在,甚至可以说,所谓价值问题,主要是价值排序问题。价值排序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只有排在首位的价值才是唯一绝对有效的价值,其它位置上的价值,即使是第二位的,在与首位形成抉择状态时就是微不足道的,都将彻底贬值。于是私心导致所有的狠心。费孝通描述为:“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费孝通对儒家没有充分注意的一点是,儒家体系中所选择的计算单位是社会单位而不是自然单位,就是说,在计算利益、权力和责任时的最小也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而不是个人。费孝通所描述的“为X可以牺牲Y……”的传递系列的始发站不应该是个人,而应该是家庭,这样才是对儒家价值排序的正确表达,儒家发现家庭最具备创造和谐关系的客观条件,因此希望社会的每一个层次都能够具有家庭模式,是对家庭的模仿,所谓家国天下,深意在此。儒家除了强调伦理同时还强调政治,两者一休化但又是两个方面,因此,要更准确地理解儒家还必须分析其政治方面。表达为“家-国-天下”的传递性伦理还不足以完全保证社会合作,而表达为“天下-国-家”的传递性政治制度就成为建构社会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家-国-天下”伦理顺序中,家是伦理原型,上推为国以五天下;而在“天下-四-家”的政治顺序中,天下是政治总则,下达为国和家。理解了儒家“水波”的伦理/政治双向传递性秩序,才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儒家的社会观点。与家观念不用,天下观念规楔宏大,所要求的眼界与世界等量,是至大无边的“公”,这样大公无私的眼界显然不像家观合那样贴近个人生活,而需要超越私心的胸怀,也就不是众人的眼界,而是为君子乃至圣人所准备的境界。从儒家经典中看,君子到圣人大概指的是以超越一己之私作为最低要求而以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为理想去想去做的人。这样,家观念和天下原则就形成一种公私的平街。
(摘编自赵汀阳《身与身外之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在《乡土中国》,费孝通对我国传统社会格局提出一种极富洞见和启发的思想,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B.在差序格局中,孝、悌、忠、信等道德要素都是基于私人关系的,而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C.“同心圆问题”揭示了儒家道德中私心与公心的矛盾,指出公心随着关系的水波推向远处而变得稀薄。
D.两则材料都围绕儒家道德体系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重在揭示问题,材料二重在解决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材料一通过阐述差序格局的特点,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基础。
B.材料二指出,儒家道德体系虽然存在“同心圆问题”,但儒家仍希望通过家庭模式来促进社会和谐。
C.费孝通认为,儒家道德体系中的“仁”是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总和,无法在具体情境中独立说明。
D.两则材料都认同儒家道德体系在私人道德关系范围内是有效的,但在普遍性原则上存在不足。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的“同心圆水波”理论的一项是(3分)(D)
A.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C.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D.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同心圆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4分)
答案:(1)根源:“同心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儒家道德体系将道德实践限制在私人道德关系范围内,以自我为中心,以私解释一切,导致道德实践缺乏普遍原则。
(2)特征:①“同心圆问题”是以私心为准(自我主义)的道德观念,随着关系的疏远,公心会随之减弱(变薄);②“同心圆问题”反映了儒家道德体系在价值排序上的困境;③“同心圆问题”中,只有首位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其他价值都是微不足道的。(每点1分,答出4点得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儒家道德观有两种不同理解,请分别概述。(6分)
答案:(1)费孝通对儒家道德观的理解:认为儒家道德缺乏笼罩性的道德观念;强调儒家道德主要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指出儒家难以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找到具体的团体概念。
(2)赵汀阳对儒家道德观的理解;承认费孝通的观点,但进一步分析了儒家思想的复杂性;指出儒家以家庭而非个人为基本单位;强调儒家同时重视伦理和政治,形成“家一国一天下”和“天下一国一家”的双向传递性秩序;认为儒家通过“天下”观念建立了某种程度的普遍性原则。(每点3分,共6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