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考试说明,评析高考试题,发现试卷特点,探索备考策略(之二)
Ⅱ 2009年海南省高考试题评析
第一卷评析
(题目)1.将等体积的苯、汽油和水在试管中充分混合后静置。下列图示现象正确的是
(评析)属容易题。考查有机物的密度和溶解性,苯和汽油相容,它们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的小。因此,苯、汽油和水在试管中充分混合后静置应分为两层,上层为苯和汽的混合物,下层为水,体积比为2:1。
知识层次(以下简称层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之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了解与物质的关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答案围绕同一个问题立项,要求考生在识记常见有机物溶解性和密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做出推理判断。
答案选D。
(题目)2.同一短周期的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单质的化学活泼性:W<X<Y<Z
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W<X<Y<Z
C.单质的氧化能力:W<X<Y<Z
D.元素的最高化合价:W<X<Y<Z
(评析)题目属中等难度较易。考查同一短周期元素及其单质性质的比较。
层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之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解析:以同一短周期元素为例,考查元素的结构、位置及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同一短周期的元素W、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加,可知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从左到右排列,但不能确定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同一短周期的元素其单质的化学活动性是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A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B对;单质的氧化能力,金属表现还原性,非金属表现氧化性,C错;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等于其族序数或最外层电子数,D错。是在学习中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
答案选B
(题目)3.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可采取的方法是
A.通入二氧化碳气体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C.加入澄清石灰水 D.加入稀盐酸
(评析)题目属中等难度较易。
层次:(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了解常见金属、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化学实验基础)掌握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方法。
解析:NaHCO3和Na2CO3是重要的无机物,NaHCO3是碳酸的酸式盐,Na2CO3是碳酸的正盐,二者性质的不同及其相互转化(能够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习的重点,需要理解和记忆。
NaHCO3+NaOH= Na2CO3+H2O
Na2CO3+ CO2= NaHCO3
2NaHCO3+Ba(OH)2= Ba CO3↓+ 2H2O
Na2CO3 +Ba(OH)2= Ba CO3↓+ H2O (与Ca(OH)2相似)
NaHCO3+HCl=NaCl+ CO2↑+ H2O
Na2CO3+ 2HCl = 2NaCl+ CO2↑+ H2O
2NaHCO3= Na2CO3+H2O+ CO2↑(加热分解)
与BaCl2或CaCl2溶液的反应,NaHCO3不能,Na2CO3能。
Na2CO3 +BaCl2= Ba CO3↓+2NaCl
答案选A。
(题目)4.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达到平衡时,X的转化率为50%
B.反应可表示为X+3Y 2Z,其平衡常数为1600
C.增大压强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D.改变温度可以改变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评析)题目属中等难度。化学平衡“三种浓度”、转化率、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以及应用应用变化的浓度写化学方程式、平衡移动原理等内容。化学平衡的综合题。
层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解析:根据已知的初始浓度、平衡浓度求出转化浓度,X、Y减少的浓度(molML)分别为0.05、0.15,Z增加的浓度为0.1,即可进行计算。
求X的转化率:0.05 molML÷0.1 molML×100%=50%
反应方程式:反应过程中X、Y浓度减少Z增加,知X、Y为反应物Z为产物。X、Y 、Z转化浓度之比为0.05:0.15:Z:0.1=1:3:2,故反应方程式为X+3Y 2Z。正反应是气体的总体积减小的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即生成Z的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平衡常数K=c2(Z)Mc(X)・c3 (Y)
=0.1M0.05×0.053=1600
平衡常数与温度有关,与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有关,与浓度无关。故C错。
答案选C。
(题目)5.下列化合物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的是
A.甲苯B.硝基苯 C.2-甲基丙烯D.2-甲基丙烷
( (评析)题目属中等难度较易。考查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及有机物分子的空间结构特点。
层次:(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选考有机)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解析:解答这道题,考生应具有以下知识:(1)碳四价学说,(2)以甲烷为代表的饱和碳的四面体结构,(3)以乙烯为代表的碳碳双键和以苯为代表的苯环结构的平面结构,(4)以乙炔为代表的碳碳三键的直线结构。还要了解单键是可以旋转的,而双键和叁键不能。注意题目要讨论是否在同一平面上的原子是碳原子而不包括其他原子。
答案选D
(题目)6.已知室温时,0.1mo1/L某一元酸HA在水中有0.1%发生电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溶液的pH=4
B.升高温度,溶液的pH增大
C.此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1x10-7
D.由HA电离出的c(H+)约为水电离出的c(H+)的10-6倍
(评析)题目属中等难度。是电解质溶液部分的综合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弱电解质的电离度、pH值简单计算、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电离及水的离子积。
层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之电解质溶液)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单一知识点虽然是“了解”能层,但是几个知识点的综合,增大了答题难度。
解析:pH值为溶液中H+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pH=-lg c(H+)。溶液中c(H+)= c(HA)・a=0.1mo1/L×0.1%=1.0×10-4 mo1/L, 所以pH=-lg1.0×10-4=4.A对。
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升高温度,电离度增大,离子浓度增大,本题是c(H+),则pH减小。故B错。
电离平衡常数K= c(H+) c(A-)/c(HA)=1.0×10-4×1.0×10-4/0.1=1.0×10-7。C对。
水电离产生的c(H+)等于HA溶液中c(OH-),溶液中c(OH-)=Kw/c(H+)(aq)= 1.0×10-14/1.0×10-4=1.0×10-10。则,由HA电离出的c(H+):水电离出的c(H+)=1.0×10-4:1.0×10-10=1.0×106。D对。
答案选B。
(题目)7.用足量的CO还原13.7 g某铅氧化物,把生成的CO2全部通入到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干燥后质量为8.0g,则此铅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A。PbOB.Pb2O3C.Pb3O4D.PbO2
(评析)题目属中等难度。计算题,涉及两个化学反应:CO还原金属氧化物(某铅氧化物)和CO2与Ca(OH)2的沉淀反应,两个反应通过CO2联系起来。解题方法会有多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多种方法中优化解题方案,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解题方法,体现的思维品质不同。
层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之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化学反应与能量)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解析:设该铅氧化物化学式为Pb2Ox ,可以根据两个反应方式计算,也可以有以下方法计算。分析CO生成CO2时氧原子数的变化,碳原子守恒而增加的氧原子与CO等物质的量,有关系式:Pb2Ox~xCO,则有(207×2+16x):13.7=x:0.08,
解之得x=4/3,将x值代入Pb2Ox得铅氧化物化学式为Pb3O4 。
答案选C。
(题目)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B.1molHCI气体中的粒子数与0.5 mo1/L盐酸中溶质粒子数相等
C.在标准状况下,22.4LCH4与18gH2O所含有的电子数均为10 NA
D.CO和N2为等电子体,22.4L的CO气体与lmol N2所含的电子数相等
(评析)属中等难度题目。基本概念综合题,涉及概念多,知识面广。解答有难度,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题目也是得分率较低的题目之一。
层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原子构成。
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
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解析:镁,第二主族元素,主要化合价是+2,摩尔质量24g/mol,2.4g镁的物质的量为0.1mol,失去电子数为0.2 NA.A错。
1molHCI气体中的粒子数是1mol HCI分子,盐酸中溶质粒子数H+和CI-,0.5 mo1/L盐酸,不知道体积是多少,无法计算0.5 mo1/L盐酸中溶质粒子数,B错。
在标准状况下, H2O为液体,因此22.4LCH4与18gH2O所含有的电子数无法比较。在用到气体体积时要注意状况(标准状况)和状态(气体),否则,溶液出错。C错。
CO和N2为等电子体,指它们的核外电子总数相等,CO为6+8=14个电子,N2为7×2=14。但是22.4L的CO气体不知道是在什么状况时,故22.4L的CO气体与lmol N2所含的电子数是否相等,无法确定。D错。
答案选D。
(题目)9.在室温时,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分别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能生成5种盐的是
A.A12O3、SO2、CO2、SO3 B.C12、A12O3、N2O5、SO3
C.CO2、C12、CaO、SO3 D.SiO2、N2O5、CO、C12
(评析)属中等难度题目。是元素化合物综合题,涉及到的知识有非金属单质(C12)、酸性氧化物(SO2、CO2、SO3 、N2O5 、SiO2)、两性氧化物(A12O3)与强碱(NaOH)溶液的反应特点。考查学生归纳、比较、综合的思维能力。
层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之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和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解析)题目涉及的知识点都是常见元素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都是平时学习的重点。解题时注意题目中“过量” NaOH溶液,与酸性氧化物SO2、CO2、SO3 反应时只能生成正盐,注意C12 与NaOH溶液生成两种盐。
答案选B。
(题目)10.门捷列夫在描述元素周期表时,许多元素尚未发现,但他为第四周期的三种元素留下了空位,并对它们的一些性质做了预测,X是其中的一种“类硅”元素,后来被德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并证实门捷列夫当时的预测相当准确。根据元素周期律,下列有关X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X单质不易与水反应 B.XO2可被碳或氢还原为X
C.XCl4的沸点比SiCl4的高 D.XH4的稳定性比SiH4的高
(评析)属中等难度偏易的题目。考查了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层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之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解析:题目中信息“X是其中的一种‘类硅’元素”可知,X与Si元素性质类似,属同主族元素(ⅣA)。Si位于第三周期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上方,是非金属元素,X位于第四周期,是金属元素金属。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Si单质能与NaOH水溶液反应,其实质是在碱性条件下与水的的反应,X单质的性质“类硅”,亦应水反应。A对。
在高温条件时,SiO2 可被碳(或氢)还原为Si,X是 “类硅”元素,亦可被碳或氢还原为X 。B对。
XCl4与SiCl4的组成与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XCl4大于SiCl4,因此分子间作用力XCl4大于SiCl4,故XCl4的沸点比SiCl4的高。C对。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X比Si多一个电子层,原子半径X比Si大,形成的化学键X-H的强度比Si-H小, 所以,XH4的稳定性比SiH4的小。D错。
答案选D。
(说明)这道题,本不属于难题,但是由于学生对以下两个知识点比较陌生,导致答题难度增大。(1)Si单质能与NaOH水溶液反应,(2)同主族元素组成与结构相似的单质或化合物,其分子间作用力随相对分质量的增大而增大,熔沸点升高。
(题目)11.在5mL 0.05 mo1/L的某金属氯化物溶液中,滴加0.1 mo1/L AgNO3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加入AgNO3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氯化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
A.+1B.+2 C.+3D.+4
(评析)属中等难度题目。是关于金属氯化物与AgNO3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简单计算题。金属氯化物与AgNO3溶液中生成AgCl沉淀是必修2中的正要知识点,是学生所熟知的。但是解答是的难度在于要通过识图,获取金属氯化物完全反应所消耗AgNO3溶液体积数。
层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解析:设某金属氯化物中金属M的化合价x,则化学式为MClx。
然后写出化学方程式
MClx+ xAgNO3=xAgCl↓+ M(NO3)x
或者用关系式MClx~ xAgNO3,列出方式求解。
金属氯化物与AgNO3完全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x,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完全反应生成最大沉淀质量时所消耗AgNO3溶液体积数是7.5ml。则有方程式
5mL×10-3 L/mL×0.05 mo1/L:7.5ml×10-3 L/mL×0.1 mo1/L=1:x
解之x=3
答案选C。
(说明)从坐标图像中,准确判断完全反应的AgNO3溶液体积是7.5ml,是正确答的关键。从图表中获取信息,需要考生具有观察、分析、推理,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比通过阅读理解文字信息要困难些。
(题目)12.已知:
(评析)属中等难度题。只是考查了盖斯定律的应用,目的性非常明确,在修修第一章学习时,会作为重点难点进行,教材中也设置例题和课后习题,按道理考生正确解答不应有什么困难,但是由于热化学方程式及其变化的灵活性,对考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层次:(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解析: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时的注意事项:
(1)反应热数值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热化学方程式同乘以一个数时,反应热数值也必须乘以该数。
(2)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颠倒时,ΔH 的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3)根据盖斯定律,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加或相减,反应热ΔH也随之相加减,得到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比较已知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和待求热化学方程式可知,已知第一个热化学方程式要颠倒:即
2Fe(s)+3/2CO2(g)=Fe2O3(s)+3/2C(s)
-△H=-234.1k kJ・mol-1
已知第二个热化学方程式同乘以3/2,即
3/2C(s)+3/2O2(g)=3/2CO2(g) 3/2△H=-590.15kJ・mol-1
以上两式相加,即
2Fe(s)+3/2O2(g)=Fe2O3(s) △H=-824.25kJ・mol-1
答案选A。
第一卷选择题总评
化学选择题在高考中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覆盖面,是学生获得基础分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选择题阅读量较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难度适中,以中低难度题目为主,赋分值高。解题时要求迅速、准确,要有高的解题速率和得分率,要求学生具有思维的广泛性、敏捷性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字阅读理解能力。由于高考是针对考生的知识、能力、智力及意志品质进行的选拔性的考试,因此选择题在高考卷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年来的高考化学卷中,选择题的分值不小于45%(第一卷必考部分选择题36分,选考部分选择题9分)。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