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高校为保就业让学生“闲鱼创业”等“秘闻”,大学生就业难

share
# 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与“闲鱼就业”现象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从数据上看,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据教育部统计,2020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 874 万,2021 年为 909 万,2022 年更是攀升至 1076 万,而与之相对的新增岗位数量却增长缓慢。这一增一缓之间,岗位供需失衡的矛盾愈发凸显,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不同专业、学历层次的就业情况也存在显著差异。一些热门专业,如计算机、金融等,由于市场需求大,毕业生往往供不应求;而部分冷门专业,像考古学、哲学等,就业机会则相对较少。学历层次方面,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相对更具竞争力,能够获得较多优质岗位;本科毕业生竞争较为激烈;专科生则常常面临更多限制。

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闲鱼就业”现象悄然兴起。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高校为了保证就业数据好看。

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让学生签三方协议。部分高校为提高所谓的“初次就业率”,要求学生在尚未真正落实工作的情况下,随意找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有的学生为了应付学校,甚至与一些小公司签订虚假协议,这些公司根本没有实际的工作岗位提供。

“闲鱼创业”也是“闲鱼就业”的一种体现。一些高校鼓励学生创业以增加就业数据,可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创业想法和能力。他们只是在学校的推动下,注册个空壳公司,做做样子,并没有实际的业务开展和盈利。这种“创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只是为了给学校的就业数据“注水”,不仅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毫无帮助,还可能让学生陷入迷茫,无法真正认清就业形势,错失提升自身能力、寻找合适工作的机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严峻,而“闲鱼就业”现象更是给就业市场带来了不良影响,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

在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时,我们首先需要正视家庭与学生个人观念的影响。许多家庭和学生对就业持有较高的期望值,他们渴望获得高薪、高地位的工作,这种期望往往与现实就业市场存在较大的落差。例如,一些学生和家长可能认为,大学毕业后应该直接进入知名企业或政府部门,但现实中,这些岗位的竞争异常激烈,而其他岗位则可能被忽视。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就业落差,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迷茫和挫败。

从信息市场的角度来看,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信息不足,许多毕业生可能不了解自己适合哪些行业和岗位,或者对企业的真实需求缺乏认识,导致他们进入并不适合自己的企业。例如,有报道指出,一些毕业生因为缺乏对行业的深入了解,盲目进入互联网行业,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最终导致职业发展受阻。

此外,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专业可能已经不符合市场需求,但高校仍然在大量招生。这种脱节导致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同时,部分学生的质量不过硬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一些高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难以满足企业的招聘要求。

以实际案例来看,小张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他对就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希望能够进入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然而,由于缺乏实际项目经验,他在面试中屡屡碰壁。与此同时,他的同学小李,虽然学术成绩一般,但由于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实践项目,最终成功获得了一家初创企业的工作机会。这个案例说明,个人的实际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家庭与学生个人观念、信息市场不对称以及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生、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少就业难的现象。

<高校专业调整与就业规划的重要性>

在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快速变革的背景下,高校专业调整与就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高校专业调整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也是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举措。教育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优化专业结构,引导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例如,通过专业评估和专业预警机制,对就业率低、社会需求小的专业给予警告,甚至撤销和停招部分专业。

专业调整的考量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业率是一个重要指标。政府和高校都会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此来调整专业设置。例如,如果某专业连续几年就业率偏低,那么高校可能会考虑减少招生名额,甚至停止招生。其次,专业发展的前景也不容忽视。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涌现,一些新兴专业应运而生,而一些传统专业则可能面临转型或缩减。

在专业调整的同时,中小学家长也应该提前为孩子做升学就业规划。家长需要意识到,孩子的教育和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不应仅仅局限于高考选择专业,而应从孩子的兴趣、特长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更为前瞻性的规划。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在未来职场竞争力的提升,也有助于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高校应加强与行业的合作,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其次,高校应加强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提前规划职业生涯。最后,政府和社会也应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资源,帮助学生和家长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

总之,高校专业调整与就业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和前瞻性的职业规划,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学生搭建通往未来职场的桥梁。同时,这也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