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小寒作文
二十四节气小寒作文(精选7篇)
二十四节气小寒作文 篇1小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时,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时值公历1月6日左右(1月5日~7日)。小寒之后,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俗话说,冷气积久而寒。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
气候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及“街上走走,金钱丢手”等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时节的寒冷。由于气温很低,小麦、果树、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冻寒。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觉到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专家解释说,小寒前后之所以寒冷,是因为月上旬强冷空气及寒潮冷锋活动频繁。每次冷空气过程前后都会造成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人们往往难以适应而感染各种疾病,如呼吸道疾病等,因此,人们要做好防寒防病准备。
当太阳黄经达285度时,小寒节气开始。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
小寒节气,东亚大槽发展得最为强大和稳定,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也达到最为强大且稳定,西风槽脊尺度达到最大,并配合最强的西风强度。小寒节气冷空气降温过程频繁,但达到寒潮标准的并不多。
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少数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们记忆犹新的1975年冬,气温最低的节气竟是大雪哩!
中国南方地区冬暖显著,隆冬1月,霜雪交侵,常有冰冻,最低气温在零下10℃左右。而华南北部最低气温却很少低于零下5℃,华南南部0℃以下的低温更不多见。中国隆冬最冷的地区是黑龙江北部,最低气温在可达零下40℃左右,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低海拔河谷地带,则是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气温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现0℃以下的低温。加之逆温效应十分显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能够良好生长。
华南冬季最低气温不低,有利于生产,也适宜发展多种经营。“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柑桔,生长一般要求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5℃、年温高于15℃,华南内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满足,副热带植物也几乎应有尽有。只所以如此,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应当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不过天气并不完全靠节气掌控,小寒冷不冷,关键还要看冷空气的声势大不大。昨日的气温还算给小寒“面子”,北方该冷的大部分地区气温却并没有陡降,可昨日南方部分城市气温却是达到了零下几度。
小寒节气,人们还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的预报,预防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的影响,注意防寒防冻。
二十四节气小寒作文 篇2南京-吃菜饭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广东人很讲究食疗。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池晓玲说,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二十四节气小寒作文 篇3一年之计,最冷不过小寒,万物上冻,西北风寒,小寒时节,处处透着萧索与清冷的味道。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显示,小寒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气温。民间历来有“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的古谚。“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注意防寒保暖。
二十四节气小寒作文 篇4《小寒》元稹(唐)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g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蜡梅香 喻陟 宋
晓日初长,正锦里轻阴,小寒天气。未报春消息,早瘦梅先发,浅苞纤蕊。h玉匀香,天赋与、风流标致。问陇头人,音容万里。待凭谁寄。一样晓妆新,倚朱楼凝盼,素英如坠。映月临风处,度几声羌管,愁生乡思。电转光阴,须信道、飘零容易。且频欢赏,柔芳正好,满簪同醉。
《墨梅》王冕(元)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中国古代文人对梅花情有独钟,视赏梅为一件雅事。数九寒天,百花凋零,腊梅花苞发出阵阵幽香。小寒时节,正是腊梅盛开之时,腊梅,实为“蜡梅”,于因为腊梅大多会在腊月开,人们就误用成“腊”。而腊梅和梅花其实并不是一”种花,但它们都在寒风中开放。由古至今,文人骚客喜爱它们迎着寒风开放的品格,留下不少描写梅花与腊梅的诗句。宋代诗人王安石曾写过一首名为《梅花》的咏梅诗,留下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名句;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的诗中,也留下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名句。
《江雪》柳宗元 (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寒节气里,土壤深层的热量也被消耗殆尽,此时通常会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三九寒冬” 也基本上处于小寒节气内,因此民间有“小寒胜大寒”之说。古时人们在小寒节气里基本不进行户外活动,动物也难觅踪迹。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就描绘出这样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全都断绝,不见人影踪迹;唯有江上孤舟里的一位渔翁, 披蓑戴笠,在独自垂钓。
二十四节气小寒作文 篇5大雪
(二十四节气之一)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大雪和小雪、雨水、谷雨、小满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渐增多。大雪节气最常见的就是降温、下雨或下雪。 [1]
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节气的大雪与天气预报中的大雪意义不同。实际上,大雪节气的雪却往往不如小雪节气来得大,全年下雪量最大的节气也不是在小雪、大雪节气。比如,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全年下雪最大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雨水”节气。
二十四节气小寒作文 篇6小寒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陈与义)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
客子从今无可恨,窦家园里有莺声。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i冠。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早发竹下(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陈与义)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
客子从今无可恨,窦家园里有莺声。
二十四节气小寒作文 篇7赠范晔
[南朝宋]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应该是比较早的一首梅花诗了,虽通篇却未见一“梅”字,但诗中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却令人动容。据《太平御览》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此诗。范晔(398-445)是南朝刘宋的史学家、文学家,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一《后汉书》的作者。元嘉八年(431年)他曾从檀道济北伐,道济兵入长安,此诗当作于此时。正史上记载的陆凯是北魏人,《魏书》有他的传,卒于约520xx年。这位陆凯与范晔年辈不同,相隔甚远,所以有人认为此诗的作者为南朝另一陆凯。余冠英先生将此诗定为宋诗,后人多从之。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折花赠远以表示情谊是古来习俗。这里的“花”是梅花;“驿使”,古时传递公文的人。一个“逢”字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是有心,表示正当其时,欲寄恰逢送信人,语含欣慰之意。“陇头人”指身在关中的范晔。陇,陇山,地处今宁夏南部、陕西西部,位于宁夏、甘肃、陕西三省交界处。“陇头人”还借指远别乡关的征人戍客。古乐府有《陇头歌辞》道征人出陇心情:“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说范晔是“陇头人”,既符合他远征三秦的情况,也揭示了他思念乡关的心情。在这样情况下折花相赠,更显出情深谊厚了。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据史载,檀道济攻取三秦是在岁暮年初之际,此时北方花信尚早,而在江南梅花已开放了。江南本是物博文丰之地,但诗的作者陆凯认为别的礼物不足以表达他对范晔的情谊,所以说江南什么都没有,唯有先春而至为报春讯的梅花是最适当的。这里折梅相赠不仅因为它开得早,还因为它象征了友情的纯洁坚贞。这种象征的含义后代诗人是常用的,在陆凯的时代这样的意思也形诸篇咏了。如鲍照(414-466)《梅花落》写道:“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值得注意的还有这里的语气。与前句的“逢”一脉相承,“无所有”、“聊赠”似乎是漫不经心为之、聊胜于无的应付,其实这委婉、谦和的话语正见出情谊的深厚,多少珍贵的礼物、多少话语都抵不上这“一枝春”啊!在后人看来,唐代岑参《逢入京使》绝句后二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意味与此略似。(参见《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汤华泉文)。
从陆凯赠诗开始,“一枝春”就成为梅花及赠别的代称了。唐宋以下历代诗人都有类似的吟咏,南宋刘克庄有“轻烟小雪孤行路,折剩梅花寄一枝”,是袭取了陆凯诗的意境;元末明初的高启《梅花六首》中的“无限春愁在一枝”,则是套用了“一枝春”的用法以寄托感情。南宋杨缵(字继翁,号守斋)自度曲就以《一枝春》为名,其《一枝春·除夕》在当时影响甚大。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武林旧事》曾记有一段故事:“除夕,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之词虽多,极难其选,独杨守斋《一枝春》最为近世所称。”
北宋词人喻陟[zhì]有一首《蜡梅香》,写小寒天气早梅先发,寄托思乡情绪,也十分适合在这个时节读。其中“问陇头人,音容万里,待凭谁寄”正是化用了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的诗意。
蜡梅香
[宋]喻陟
晓日初长,正锦里轻阴,小寒天气。未报春消息,早瘦梅先发,浅苞纤蕊。玉匀香,天赋与,风流标致。问陇头人,音容万里,待凭谁寄。
一样晓妆新,倚朱楼凝盼,素英如坠。映月临风处,度几声羌管,愁生乡思。电转光阴,须信道、飘零容易。且频欢赏,柔芳正好,满簪同醉。
读过南朝诗,我们来读唐诗。
早梅
[唐五代初]齐己(约860-约937)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齐己,本姓胡,名得生,长沙人。家境贫寒,父母早逝。后出家,长期居于衡岳道林寺,自称“衡岳沙门”。曾云游四方,晚年驻锡荆南龙兴寺。一生除精研佛理外,致力于诗歌创作,是中晚唐与皎然、贯休齐名的三大诗僧之一。
写咏梅诗,总免不了一番对比,既是梅花与冬日其他植物的对比,更是梅花与冬日环境的对比。这首五言律诗《早梅》亦是如此。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以孤根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
颔联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一枝开”是诗中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关于“一枝”的用法还有一个故事。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以这首诗求教于诗人郑谷(约851-约910)。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再联系前文提到陆凯诗中的“一枝春”,可见古人对梅花“一枝”的形容颇有心得!
颈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颇有盛唐遗风。缪钺先生在评价唐宋诗之别时,曾云:“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读宋诗》)齐己此联虽是写梅,却当得起“华繁采”的评价。从气味到颜色;从静态到动态;一个“递”字,一个“窥”字;用“幽”来形容“香”,用“素”来形容“艳”。可谓情辞丰满。
尾联“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有论者从中读出双关之意,谓诗人以梅自喻,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见《唐诗鉴赏辞典》李敬一文)。联系齐己的诗僧身份,这样的解读似乎有些过了。通读全诗,我们发现它的调子从低沉甚至有些压抑到昂扬而带有期许。全诗紧扣一个“早”字:“孤根暖独回”是“早”;“昨夜一枝开”是“早”;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将早梅迎寒斗雪、傲然独立的个性展露无遗。
读过唐诗,我们再来读宋诗。前引缪钺《论宋诗》中还说到:“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下面这首南宋诗人杜耒的《寒夜》倒是将空灵与透辟结合得不错:
寒夜
[宋]杜耒(?-1225)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这首诗因为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首句“寒夜客来茶当酒”,今天有太多影视剧中用过“以茶代酒”这句台词,以至于这句话现在听起来极其做作,但读到杜小山(杜耒[lěi]字子野,号小山)这句,还是会觉得有一股清气扑面而来。茶与酒的区别是什么?酒味醇厚、浓烈。茶味清逸、淡雅。杜小山的前两句让人禁不住联想起白居易那首著名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香山的诗中我们能读到一种微醺的酣态(说成是憨态也无妨),洒脱不羁,而杜小山的诗中则有一股“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清逸之气。
接下来三、四句换个角度,以写景融入说理。“才有梅花便不同”,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以及他们之间的友情,正如前文提到的陆凯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两者的写法颇有相似之处,梅花的象征意义再次得到展现。杜耒这首诗,说它“空灵”,因为它具体写景只有一句“竹炉汤沸火初红”,其余几句看似只是平淡的交代,却颇含深意。寻常冬夜,有了梅花就不一样;寻常岁月,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就不一样。看似随笔挥洒,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诗人的心情,仔细咀嚼又耐人寻味。这首诗也当得起“透辟”(透彻精辟)的评价。
不过今人似乎不大能欣赏宋人的审美。有人满不在乎地将杜耒这首《寒夜》评价为“这是一首充满了小调调的文人诗”(见韩可胜等著《最美的节气诗词:可怜冬景似春华》)。为什么喝酒的白居易没被当成小调调,喝茶的杜耒就成了小调调?撇开论者的颟顸不谈,是不是因为宋人的审美(文人化的审美)我们已经太熟悉乃至深入骨髓,重复一多就成了做作?记得多年前在一本书中读到过一句话:“汉唐以后不再有汉唐,但宋以后的中国永远是中国。”汉唐文明之所以我们一想到仍然会心旌神驰,是不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心态在起作用?
话题有些扯远了。从日历上看明天就进入腊月了。正月与腊月,一头一尾,可能是传统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月。腊月有许多风俗,其中小寒节气中的腊八节是重要的节日。关于腊月风俗我可能需要另撰一文。重要的是,农历新年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前面讲到的陆凯、喻陟的诗词都传递出浓厚的思念(乡)之情,小寒初候雁北乡,也是归乡的象征。许多在外漂泊的游子此刻或在规划回家的行程,或已经踏上了返乡的旅途。“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每个返乡的人对身在家乡的亲朋故友来说都是早开的梅,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团聚,也是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