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5街高三11月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卷及答案

share

山西省太原市2025街高三11月
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
    “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摘编自施雨岑、王鹏、徐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
    材料二
    中轴线上大部分建筑的前身都可以追潮到明代,清代在继承明北京城的基础上虽略有改建,但整体依然承袭历史。近代后,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中轴线上的建筑几乎都丧失了原本的功能,坛庙辟为公园不再是祭祀仪礼场所,紫禁城被开放成为博物馆,钟鼓楼也不再进行报时工作……旧的功能被新功能取代,在不断适应着新的时代与社会。除了文化遗存,元大都的水系规划也一直被明清沿用,并且保存至今,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一环。
    一根中轴线记录了三朝的历史,留下了三朝的遗迹。若干个历史拐点在这条中轴之上发生,自元代开始,各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也都集中于此。中轴线的空间距离也由元大都时的不足4千米,到今天的7.8千米。在新的城市规划中,中轴线北延至燕山山脉,南延至北京大兴机场,从古城中心向新城两端生长,象征着从过去向未来的更选与延续。
    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这样描述北京中轴线:“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的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国绕这中心而部署的……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毫无疑问,北京中轴线已经逐渐成为北京的新标志。王世仁先生在2000年提出保护中轴线和复建永定门。为了完善北京中轴线的南起点,2004年永定门复建工程开始,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北京市政府全面开启了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北京中轴线建设历程最长、规划理念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空间延伸与现代城市相融共生,具有匠心独运的空间艺术特色,这是西方城市中轴线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马全宝、李字嘉《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与空间特征》)
    材料三
    中新社记者: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遗产,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发挥了怎样独特的作用?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创团队负责人吕舟:北京中轴线作为最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促使我们认知自己的历史、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遗产。
    世界遗产所展现的人类文明多样性,既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人类历史上的文明互鉴,也构成了今天文明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对话交流的重要条件。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都城形态发展及巅峰时期宏伟特征的表现,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思想理念以及营建过程,赋予了中轴线独特的文化价值。各个时代最重要的建筑皆布置在这一城市中心轴线上,轴线周国建筑以对称式的布局,形成了完整的城市形态,统领着整个城市的发展。
    将北京中轴线与欧洲古代都城中的核心建筑群作比,可看到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形态。欧洲历史名城中许多著名的轴线,大多是17世纪后城市改造的成果,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城市景观的美学追求。而一些近现代都城中决定城市形态特征的轴线,更是在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指导下产生的结果。
    通过类似遗产的比较,可以感受不同文明在城市形态和哲学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理解也构成了今天人们相互尊重和对话的基础。
    北京中轴线强调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将自13世纪元大都的历史遗存、明清以及20世纪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21世纪初重建的永定门城作为一个完整整体,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思想规划的延续性得以见证。
    “世界遗产价值标准三”的内容是: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北京中轴线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印证了相关表述,构建了中国与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促进了世界对于中华文明的认知和理解。
    (摘编自杜燕《世界遗产如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它历时久远,并非一时一朝建成,始建于元代明清乃至近现代又不断演进发展。
    B.“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各个时代最重要的建筑皆布置在这一城市中心轴线上,如今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C“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在今天都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在不断适应着新的时代与社会发展中,更多地显现出文化功能。
    D.“北京中轴线”匠心独运的空间艺术特色是西方城市中轴线所不可比拟的,其申遗成功可促进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具体列举了北京中轴线上的I5个遗产构成要素,有利于在读者脑中形成“中轴线”印象。
    B.材料二梁思成先生的描述,可以作为《考工记》中“以中为尊"的城市规划理念的印证。
    C.材料三中指出北京中轴线与欧洲古代都城中的核心建筑群的差异性,表明北京中轴线符合世界遗产价值标准。
    D.三则材料都有表示时间的词,都意在强调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和延续性的典型案例。
    3.对下面儿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工记》王城图皇城与宫城的轴线与全城中轴线重合,且起讫点均为城门。
    B.《考工记》中王城的四边每边三门,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北城墙仅开两门,正中不设门。
    C.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城市布局,严格遵循《考工记》中的营城制度。
    D.北京中轴线历时久远,并非一时一朝建成,凸显了中华文明历史连续性的特征。
    4.如果将材料一和材料二也作为材料三访谈回答的一部分,记者会提出怎样的问题?请结合材料一、二设计提问。(4分)
    5.北京中轴线成功列人《世界遗产名录》有怎样的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1]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