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押题预测:面对“双标”,你有哪些感悟和思考?

share

面对“双标”,你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上,小品《那能一样吗》以诙谐的方式为我们演绎了一个关于“双标”的故事,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在生活中,有的人自己闯了红灯:“我赶时间。”别人闯了红灯:“这人也太没素质了吧”!自己孩子做错了事:“他只是个小孩,这么小懂什么?”别人小孩做错事:“你是不是没有家教啊,做事情那么没礼貌”!……
    双标,即双重标准,指对相同性质的事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利益等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或行为,亦或是对同一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产生不同的评判标准的情况。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又需要双标,比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比如因材施教……
    面对“双标”,你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双标“的认识,先例举了生活中的“双标”现象,说明“双标”是非常普遍的,再进一步解释“双标”的含义:双标是双重标准的简称,即和自身利益相关的,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人或事会,无论事件的好坏,都会不假思索的表示支持,并会为其找出好的理由,而不管这是否违背社会道德,是否伤害到别人。同样的事发生在自己厌恶的人身上,便会义愤填膺大加指责。当描述一个人“双标”时会隐含虚伪的意思。“双标”表现:
    1.宽于利己,严于利人。
    2.标准变化无常。
    3.感性情绪占据主导。
    “双标”析因:
    1.人的自恋情结。
    2.人们对标准的理解不同。
    3.在心理的竞争中感性因素取得主导权。
    4.受到偏见的影响。
    5.从众心理的影响。
    当然,“双标”也有好处,比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
    写作时应当扣住“双标”这一关键词展开论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辩证看双标,人生不迷途。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无论晴雨,自成风景;无论亲疏,不宜异同。二、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深浅有异,区别耕耘;物我有分,定乎内外。三、得失考量忌双标,待人处事当智变――利己莫取,处事勿固;双标之事,双标以论。
    参考立意:
    1.“双标”之事,“双标”以论。
    2.辩证看待“双标”。
    3.以开放的心态理解“双标”。
    例文:
    辩证看双标,人生不迷途
    古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有“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对于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却对别人的过失抓住不放,如此赤裸裸的“双标”,怎不让人心寒?
    但是,正如一个硬币有两面,有的时候,我们又需要适度的“双标”。所以我认为,作为当代青年,应该辩证看待“双标”现象,携手新时代,一起向未来。尊重差异,理性双标;因材施教,海纳百川。
    世殊事异,情随事迁,“双标”本无可厚非。有一种“双标”,叫因材施教,海纳百川,正是因为孔子对弟子们施行因材施教的“双标”,才有了弟子三千的百花争艳;有一种“双标”,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你看那人民总理周恩来、党的干部焦裕禄等,他们对已自律甚严,一丝不苟,对人则十分宽容,如同和煦春风,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就率先垂范,批评别人之前,自己立直站正。他们,是真正的君子风度,圣人节操。
    错误双标,方圆失调;罔顾事实,贻笑大方。
    《师说》中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不就是一种典型的“双标”吗?再看奉行“双标”的西方某大国,一边美化对孟晚舟的非法扣押,一边高声指责中国依法审查两名加拿大人“非法”。“法治”也好,“人权”也罢,都是在为双标“背书”。需要指责别人时,就拿来用用,给你扣上一顶“违反法律”、“不顾人权”的大帽子;轮到反求诸己时,又丢弃一边。把自己看作“世界警察”,把别国当成“自家后院”,翻云覆雨,颠倒黑白,蛊惑人心,搅乱天下。面对这样的“双标”,我们唯有铁骨铮铮,以奋进的你我建设更加强大的中国,让他们的“双标”,狠狠地被历史的车轮碾压!
    抛弃有色眼镜,辩证看待双标;知行合一,人生不迷途。
    “双标”有情境,不可一以贯之。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双标”,既要根据具体情境,适当“双标”,也要注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当学那些知行合一的典范,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对人对己一视同仁,始终坚持一个标准。也要学习那些中华民族的先进楷模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己勤于修身自勉,克制私欲膨胀;对人谦虚礼让,学会与人为善。正心诚意,知行合一;心之所向,毕生以往。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律人。”我们应该理性“双标”,对自己讲原则,严于律己;同时,对他人多几分理解,宽于待人。如此,既有猛虎吟啸,也任蔷薇盛开,人生之树就能葳蕤茁壮,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share